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防灾减灾

我国飞蝗综合防治取得多项重要进展

日期: 2006-08-14 14:34 作者: 梁宝忠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8月13日,本网记者从农业部在山东省东营市召开的农业科技提升行动“飞蝗综合防治示范现场会”上获悉:农业部组织实施的“飞蝗、草地螟和鼠害监测预警及持续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科技攻关项目取得多项重要进展。

  农业部总经济师朱秀岩介绍说,该科技攻关项目实施一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专家在对大量绿僵菌菌株评价筛选的基础上,分离出了强致病力的杀蝗绿僵菌菌株,掌握了绿僵菌的工业化生产免复壮技术,改进了主要菌株产孢工艺,使产孢量比国外同类研究提高4成,成本降至国外产品的1/6;研制和优化了可湿粉、饵剂、油剂及可分散粒剂等新剂型,其中绿僵菌油剂用飞机或机动喷雾器进行超低量喷雾,田间应用防治效果可达81.1%;研究筛选了苦皮藤素、苦参碱等一批新型植物源农药,筛选出的植物源杀虫剂——苦皮藤素,具有用量少、效果好、成本低、速效性强、无污染、对人畜安全等优点,每亩用1%苦皮藤素乳油10毫升即能达到90%以上的死亡率;研制成功了烟雾机等大型施药器械,每台烟雾机每天可作业面积1000亩左右,比机动弥雾机治蝗提高工效15-20倍,有效地解决了常规药械工效低和特殊环境下的治蝗难问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飞蝗预测预报准确率和防治成效。应用GPS技术建立的蝗灾管理地理信息系统,采取人工田间监测、GPS卫星定位和GIS分析决策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蝗虫中短期预报准确率提高了5-10个百分点;研究建立的东亚飞蝗发生时期、发生密度、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的数学预测模型,可提前20天到半年做出预测,预报准确率达到90—95%以上,有效减少了盲目防治用药,每个蝗区(县)能年节约防治费用达50万元;开发成功的飞机治蝗卫星导航技术,实际航迹与理论航迹的吻合率可达到85%以上,治蝗效果达到90%左右,工效提高30%以上,结束了长期以来利用人工地面信号队进行导航的历史。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实施一年来,农业部按照“绿色植保”新理念,针对沿海、河滩、湖泊和水库等不同生态类型的蝗区,将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和化学调控技术进行优化集成,组装配套为不同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先后在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建立了蝗虫综合防治示范区10个,累计示范面积20多万亩。通过新技术的示范与培训,防治效果平均提高了10%,提升了项目区治蝗的科技含量。河北海兴、安新两个蝗区实行生态调控技术统计,两县共示范棉花、西瓜种植控制技术6万亩,有效控制东亚飞蝗面积15万亩,增加农民收益1500多万元,减少防治投入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