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发展黄金十年 > 最新报道

增粮增收 夯实基础——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日期: 2012-09-14 15:30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迎接党的十八大 特刊·启示

增粮增收 夯实基础——访农业部党组书记、部长韩长赋

 

  “坚持着眼经济社会全局来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始终着眼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来强化农业的基础支撑作用,始终着眼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

  粮食连续八年增产,农民收入连续八年较快增长,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好,连年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13亿人口的中国能从容置身于国际粮食危机冲击之外……这一系列骄人成绩是如何实现的?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积累了什么成功经验?

  立足全局谋划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坚定不移推进“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

  记者:中央强调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农业部门是怎么谋划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

  韩长赋: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着眼经济社会全局来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始终着眼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来强化农业的基础支撑作用,始终着眼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

  明确发展思路。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主攻方向,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着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新农村建设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支撑。

  坚定发展目标。我们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提出了“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的总体目标,就是千方百计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并毫不动摇地坚持推进。实践证明,“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 抓住了关键、凝聚了共识、形成了合力,带活了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全局,赢得了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

  落实发展任务。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做到“五个强化”: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强化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强化物质技术装备和人才支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利用,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强化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紧紧抓住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突出关键环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记者:近年来,农业农村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农业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和做法来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好势头?

  韩长赋:这些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势头。

  始终坚持把完善和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作为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从2004年起,中央连续9年发布指导“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不断加大用于“三农”的支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

  始终坚持把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在全国普遍健全完善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全面增强科技创新、技术集成、转化应用三大能力。201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5%。

  始终坚持把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作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着力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大力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和优势农产品产区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加强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提高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扎实推进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大规模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集成推广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狠抓科学防灾和有效减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2011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8%。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坚持一手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一手抓农业标准化生产,转变生产方式,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抓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强化集中免疫,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有效降低了病虫危害。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增产增收、提质增收。引导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等农村二三产业健康发展,培育农民就业增收新的增长点。大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源泉。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依法开展草原承包经营登记,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扎实开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和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切实发挥先行先试和示范导向作用。加强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应对入世对农业带来的挑战,稳步推动农业“走出去”,着力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业整体上保持了持续稳定较快发展。

  弘扬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的优良作风,密切农业系统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记者:近年来农业部门广泛开展“深入基层、实践锻炼”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农业部门在自身建设上还有哪些好做法,这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韩长赋:这几年,我们坚持一手抓业务、抓生产、抓管理,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手抓班子、抓队伍、抓作风,推进农业部门自身建设,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服务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水平,使业务工作和自身建设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为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扎实开展“深入基层、实践锻炼”活动。每年春节后一上班,就开展“百乡万户调查”活动,年中开展“接地气、察民情”实践锻炼活动,还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加大干部基层挂职力度。这样坚持下来,成效十分显著。

  坚持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坚持连续10年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共为农民办理181件实事,为农民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受到农民群众广泛拥护和普遍欢迎。

  建立健全抓落实的长效机制。自2006年以来,国务院连续7年召开全国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或工作会,部署安排春季农业生产工作,农业部门积极督促地方抓好各项增产措施落实。我们积极搞好指导服务,2011年派出110多个工作组和专家组,1万名专家和35万名农技人员深入一线,面对面向农民群众提供技术服务。

  加快推进农业依法行政。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先后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动物防疫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节仲裁法等一系列农业重要法规条例,农业领域基本实现有法可依。农业部门大力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切实加强基层农业执法队伍建设,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有2286个县开展了农业综合执法,县级覆盖率达到了98.2%,农业执法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

  目前,我国已进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任务还十分艰巨。今后要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高云才 冯 华 陈仁泽)


现代农业是根本出路(展望新十年)

  

图①: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大后山田园风光。张文汉摄

图②:浙江省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工人在温室育秧。柳田兴摄

图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技人员在田间测产。李炳勋摄

图④:内蒙古海拉尔农垦对马铃薯进行现代化深加工。范红光摄

  展望新的10年,现代农业建设将面临更高的要求、更加有利的条件。未来10年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新跨越。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稳定在5.4亿吨以上,棉花、油料、糖料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将更加充盈、丰富、安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将有效满足。

  ——农业科技进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将显著改善,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培育取得重大进展,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将显著提高,农业人才队伍更加强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将取得新突破,上中下游贯通、产前产中产后衔接的新型农业科技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将大幅提升。

  ——农业物质装备大步发展。以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迈出重大步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重大幅提升,设施农业蓬勃发展,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明显改善。农业机械总量将显著增长、结构更加合理,农机农艺加速融合,主要农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将基本实现信息化,先进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农业发展的物质装备基础将更加坚实。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转变。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种养业的规模经营水平将明显提升,农业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将显著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基本形成。

  ——农业生态环境将实现新改观。生物农药、高效低毒残留农药和有机肥料的利用水平将显著提高,农业面源污染将得到有效控制。土壤持续生产力大幅度提高,草原沙化、盐渍化、退化将得到有效遏制。渔业资源环境明显改善,循环农业方式将基本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农民收入加快提高。农民务农收益明显增加,外出务工数量和工资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蓬勃发展,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收入来源日趋多元,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农业部供稿)


行家说十年

  粮食增产科技是主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戴景瑞

  粮食增产,科技创新是主力。以玉米为例,玉米是我国唯一杂交种植面积达到95%的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对提高单产发挥了关键作用。10年来,我国玉米杂交种经历了两次更新换代,玉米“一增四改”等高产栽培技术获得了大力推广,全国有500个县整体推进玉米高产创建,有力带动了大面积平衡增产。我国玉米总产量由2002年的1.21亿吨,增加到2011年的1.95亿吨,提高了61.2%。

  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是继续提高玉米总产的根本出路。因此,必须继续加大对玉米的科技投入,特别是要加强玉米杂交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强化传统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的紧密结合,玉米生产必将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孔祥智

  10年来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和完善,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土地产出率,起到了重要作用。截至2012年6月底,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比重超过20%,这实际上是粮食“八连增”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六大以来,围绕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中央逐步健全土地承包法律政策,强化对农民承包地财产权利的保护,为10年来的农业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连续九个中央1号文件,都对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作出了明确规定。今后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首先还是稳定,其次是在稳定的前提下探索通过土地流转培育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有效途径,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政策创新推动农村发展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研究员 李国祥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大判断,提出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密集出台,新时期农业政策框架体系逐步形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强大推动力。10年间,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收入增加实现“八连快”。

  但随着农业内部和外部形势的进一步变化,持续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越来越大。今后一段时期,应继续实施强农惠农政策,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创造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鼓励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同时从农业本身着手,创造条件提高农业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