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营体制不断完善创新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近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各级农经部门着力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促进农业经营体制完善创新,保障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五年来,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今年一季度末,全国依法登记的专业合作社达到55.2万家,实有入社农户达到4300多万户,约占农户总数的17.2%。专业合作社逐步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户的联合,组织带领农民“抱团”参与市场竞争,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和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2011年底,实现统购统销服务80%以上的专业合作社达到了55%。许多合作社加强横向联合与合作,把单个合作社“小舢板”组合成“大舰队”,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全国各类联合社已达2140个。专业合作社集成利用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推动了优势特色产业规模扩大和配套产业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提升农业产业水平。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推进了农业生产经营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和品牌化,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专业合作社成为实施标准化生产的重要主体。专业合作社发挥自我管理、相互监督的独特功能和内生机制,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农户按照相关标准和技术规程开展农业生产,加快了农业标准化进程,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2011年底,全国已有2.6万家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产品质量可追溯。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载体。专业合作社积极引进和应用优良品种,广泛采用先进的种养技术,加大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解决了科技推广到户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难题。目前,全国95%以上的专业合作社能为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服务。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农业品牌战略的实施主体。不少专业合作社注重品牌培育,积极开展商标注册和产品认证,申报地理标志。目前,全国有4.6万家合作社注册了商标,有的还获得了中国著名商标、著名品牌和驰名商标称号,有3.1万家专业合作社通过了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产品质量认证,1523家通过了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一方面,专业合作社统一采购农业投入品和销售农产品,帮助成员实现了节本增效。2011年,专业合作社统一购买农业投入品总值达2028亿元,统一销售成员农产品总值9520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49.4%和66.7%。另一方面,专业合作社自办或参股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增加了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并按交易量和入社股份向成员返还盈余,进行二次分配。2011年,专业合作社创办的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424亿元,成员从专业合作社获得的盈余返还达168亿元。入社农户的收入普遍比其他农户高出20%以上。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通过促进经济发展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风尚,通过组织运作打牢了民主管理的现实基础,通过传播合作思想弘扬了诚信友爱的和谐文化,为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形式找到了新平台。目前约有1.6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建立了党组织,专业合作社正在成为新形势下党领导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织载体。
农业产业化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明确要求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农村工作中一件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目前,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28万个,其中龙头企业11万家;辐射带动农户1.1亿户,农户年户均增收2400多元。农业产业化对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全国40%以上的农户从事农业生产,带动各类生产基地规模占全国农业生产总规模的60%以上,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主体。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5.7万亿元,出口创汇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80%以上,所提供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占农产品市场供应量的1/3,占主要城市“菜篮子”产品供给的2/3以上。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龙头企业不断强化良种繁育、原料基地等上游产业链建设,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拓展包装储藏、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等下游环节,打造完整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初步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相互配套、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地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大幅提高。各类产业化组织通过自建、与农户共建等方式大力发展高标准原料基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目前,各类产业化组织辐射带动种植业生产基地占全国60%以上,带动畜禽饲养量占全国70%以上,带动养殖水面占全国8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目前,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原料采购值之比达到2:1。农产品物流体系逐步建立。龙头企业顺应市场一体化的需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型现代流通业态,推动了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目前,流通型龙头企业市场交易额超过2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近3倍。
加速推进农业科技进步。龙头企业不断加大研发力度,积极开发新品种,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成为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力量。加大科研投入,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了物质保障。2002年以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投入科研经费年均增幅10%以上,2011年超过200亿元。建立研发机构,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基础条件。目前,90%以上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60%的企业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认定或奖励。加快科技应用和推广,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效平台。龙头企业通过建设高标准的原料生产基地,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2011年,每个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平均投入4500多万元建设标准化种养基地。加强人才培养,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了智力支撑。龙头企业通过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和产学研基地等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引进高端人才,组织技术骨干人员到大专院校进修,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目前,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科技人员达到38.5万人,占全国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总量的36.8%。
逐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密切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实现企业与农民共享产业化发展成果。通过保护价和加价收购农产品、利润返还、股份分红等形式,不断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通过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种较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占总数的98%以上,比2002年提高了约20个百分点。通过组织农户生产、吸纳农民就业等途径,不断提高带农就业增收能力。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达1.1亿户,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年户均增收2400多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54%和1.5倍。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平均吸纳就业2100多人,每个职工年均工资福利近2万元。通过为基地农户提供优良品种、技术培训、病虫害防治、贷款担保等方式,不断增强服务功能。2002-2010年,龙头企业培训农民资金累计达510亿元,年均培训520万人次。龙头企业还为基地农户垫付种子、农药、化肥、饲料等生产资料资金,有效缓解了农户生产资金紧缺问题。
相关新闻
- 农业综合执法 2012-09-06
- 农业经济市场化信息化 2012-09-06
- 基本建设 2012-09-06
- 补贴政策 2012-09-06
- 国际合作交流 2012-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