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取得积极成效
为推进农科教更大力度结合、产学研更加紧密衔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让农业科技人员把论文谱写在大地上、成果转化在产业上、贡献体现在农民增收上,江苏省2009年启动实施了“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依靠省级农业科研教学资源和力量,重点围绕县(市、区)高效农业产业发展科技需求,更直接、更及时地开展科技服务,推进全省高效农业规模化加快发展。
一、实现两个对接
一是“挂县强农富民”,即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与有关县(市、区)“一对一”的校地、院地对接。组织34个家省级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与38个县(市、区)挂钩,帮助解决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发展技术难题,为对接县(市、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技术服务,每个产业建立1个科技示范基地,通过零距离科技服务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推进“一县一业”发展。
二是“挂村强农富民”,即科技专家与村“一对一”对接,每个科研教学推广单位选派5名得力专家,每名专家在相应对接县培育1个特色专业村、将每个村20%的农户培育成为农业科技示范户,推进“一村一品”发展。
二、加强组织管理
一是加强工作领导,将组织保障落在实处。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今年2月和7月分别在泗洪县和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和“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推进会议上,到会并作重要讲话,推进了活动深入开展。省里成立了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领导小组,省农委联合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部门,组织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省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参加,加强协调管理,确保运行通畅,提高工作成效。
二是签署对接协议,将责任服务落在实处。在泗洪县举办的“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上,举行了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挂县强农富民”对接签约、农业科技人员挂村推进“一村一品”科技服务签约、农民创业培训签约仪式,明确各自责、权、利,将服务落实到产业、责任落实到人头,确保活动的实效性。
三是加强传播交流,将宣传效果落在实处。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和信息简报等及时对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活动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为扩大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省里专门辟出资金,用于出版挂县强农富民专刊、画册和电视专题片。省农委在《农林工作简报》上开辟“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专辑,至今已编写19期,有力扩大了工程在社会的影响。开展评选“十佳通讯员”、“十佳作品”活动,提高宣传质量。
四是加强激励考评,将服务成效落在实处。省农业“三新”工程优先立项支持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推广项目,支持各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到对接县(市、区),重点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特色村,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切实加强工程管理,制定工程绩效评价办法,开展推磨式检查,随机配对,每个参与单位既当裁判员检查别的单位实际工作,又当运动员接受别的单位的检查,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推动活动深入开展。同时,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出台政策,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一线创新创业,对完成科技服务考核指标的科技人员,优先晋升职称,年终作为评先优先条件。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实施“5111工程”,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出台了鼓励教师深入基层开展科研的具体办法;江苏畜牧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总额200万元的“产学研合作基金”,用于实施院企合作项目,为发展当地农牧业服务。
三、取得积极成效
各挂县强农富民单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以推广为先、强农为重、富民为本,围绕各地优势主导产业,全方位开展科技服务对接,共确定驻村专家220名、科技示范户14749户,建立特色基地190个,工程实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发挥科技优势,以推广为先。各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在实践中摸索,在总结中提炼,初步构建科技专家直接入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服务长效机制。这里主要介绍三种推广方式:一种是技术推广集成式。各单位注重把主推技术与常规技术集成优化,新技术与实用技术配套组装,在示范户中全面推广,提高了技术应用的综合效应,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如省园艺技术推广站将蔬菜穴盘育苗技术与新型设施配套,成苗率达95.6%以上,每亩节支42元。第二种是科技服务网络式。各单位与对接单位普遍建立“省级专家—核心示范户—辐射带动户—广大农户”的全县多级式科技推广网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农户和技术人员提供服务,扩展了技术服务的空间,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的难题。如江南大学按照“专家→基地(企业)→农户”的科技服务流程,积极拓宽科技入户的内涵,走出了一条“科技服务入企,加工产业兴农”之路。他们将学校的科研工作与宜兴市“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开发模式成功嫁接,将学校在食品深加工等方面的高新专利技术率先导入农业资源利用的主要载体——农业加工企业,通过产业链的传导,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工作的一体化进程。第三种是交流观摩示范式。为提高示范带动效果,各挂村专家积极组织科技示范户和大户到专业村和示范基地观摩学习,现场讲解,现身解读,逐步形成以科技示范户为代表,广大农民学用科技、发展生产的良好势头。二是聚焦优势产业,以强农为重。各科技服务单位聚焦当地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业,坚持把推广农业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作为工作着力点,制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建立示范基地,强化辐射带动,推动了各地高效特色产业的提档升级。江苏大学根据丹阳市蔬菜产业发展需求,将今年刚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温室关键装备及有机基质开发与应用”项目成果在当地示范推广。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睢宁县示范种植迷你小南瓜,产品全部外销,亩收益近9000元。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帮助盱眙县引进昆山玉叶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建立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基地,促进当地蔬菜产业发展。三是提升服务质量,以富民为本。各科技服务专家驻村入户,开展全方位对接服务,充分利用技术、人才、信息优势,不断提升为农服务质量,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省农科院以沙国栋研究员为首的蔬菜研究所专家组在沭阳县蹲点指导当地日光温室大棚的建设,目前当地日光温室年亩均产值达2万元,亩均纯收入1.6万元,生产水平高的农户,年亩纯收入在2.5万元以上。淮安市农科院扶持淮阴区古寨乡成立蔬菜生产合作社,注册1亿元资金,目前合作社在银猫村已流转1000亩土地种植设施蔬菜,钢架大棚全部建设到位,发展订单蔬菜种植。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创新工作载体,选派五名农业专家作为对接乡镇的“科技特派员”,驻村担任“科技村长”,制定工程实施方案和驻村教师“目标考核任务书”,全面开展“驻村入户”科技服务,宋楼镇黄楼村设施葡萄专业户平均每个棚葡萄卖了2万余元,户均净利润达2.5万元;范楼镇马庄村蔬菜种植户的亩收入从3000元~7000元提高到10000元。同时,各挂县单位通过建立讲师团、专家工作站、科技服务队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培训,在提高农民种养水平上下功夫,培育出一批具有“学习接受、自我发展和辐射带动”三个能力的科技示范户。据统计,34个挂县单位组织培训500多场,共培训农民3万余人次,编印各种技术资料12000余本,发放技术明白纸30余万份,受到当地政府部门和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