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研究报告
建立和完善与辽阳县新型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及新阶段公益性农技推广职能需要相适应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运行机制,既是巩固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成果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确保县域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按照农业部农办经[2005]14号文件“关于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研究的通知”要求,辽阳县成立了农技推广运行机制研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农业的副县长担任,组织、纪检、财政、畜牧、水产、农机、编办相关领导为成员,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日常工作。按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辽阳县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研究工作方案》。明确了研究目的、研究目标、方法步骤和研究内容。
在部、省业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市、县政府大力支持下,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规范健全了内部管理,建立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以服务对象为重点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奖惩激励机制,建立了农民需求的信息反馈机制,创新和改进了服务方式,探索了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化服务模式。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富有成效。现将一年来辽阳县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研究背景
辽阳县位于辽宁省中南部,幅员面积2853平方公里,下辖18个乡镇,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山区、西部平原,人口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万,耕地面积121万亩,农民人均收入4000元。改革前农科、畜牧、水产、农机四站机构64个,其中农科18个、农机18个、水产8个、畜牧20个、编制314人。2004年被农业部确立为全国首批农技推广体制改革12个试点县之一,同年10月完成改革。改革后由原来的64个站缩减为26个区域站,减幅59.4%,四站编制按人口、土地面积、行政村权重比确定为252人,减少人员20%,人员通过竞聘上岗,年龄由原来的42.5岁降低为35.4岁,中专以上学历人员由原来的72%提高到96%,由县农业中心抽调43名技术骨干,充实到各区域站中。实行了区域建站,三权上收,财政全额供给,经营与推广分离,建成了公益性职能的国家农技推广机构。
公益性职能的国家农技推广机构成立后,改变了以往推广机构的线断、人散、网破的局面,如何发挥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如何在已搭建的推广平台上运行,探索出一条农技推广新路子,成为农技推广工作的重中之重。有很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比如:如何了解农民的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去服务;如何对区域站进行考评,调动区域站工作积极性;如何对推广员管理,使推广员全身心地投入到服务中去;如何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使推广工作有序进行;如何开展多元化服务,形成以政府主导多元化为补充的推广模式;如何增加投入,使试验、示范、推广、培训工作全面开展等。以上问题都为我们开展创新运行机制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全新课题。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2个样本点,分别是唐马区域站和首山区域站,首山区域站编制人数20人,实有人数19人,负责乡镇3个,行政村34个,耕地面积8万亩;唐马区域站负责2个乡镇,总户数2.3万户,总人口7.5万人,农业人口6.9万人,人均收入4350元,两个样本点分别位于我县中部和西部,规模为中小、编制大区域站,具有一定代表性。.
三、研究进展
(一)建立了农民需求信息反馈机制
1、开通农技咨询服务热线。在每个区域站开设了一个农技电话咨询热线,由专人负责,做好电话记录,针对农民提出的问题,能现场解答的立即回复,不能现场解答的经技术人员认真分析、研究、整理,拿出技术意见,两日内给予答复。
2、设立了村信息联络员。在每村设一名信息收集员,收集该村农民需求,及时向区域站汇报,区域站设专门的信息整理员,定期或不定期以简报或明白纸等形式向农民作以解答。
3、实现了微机联网。由农经局出资将区域站与主管局、省、市推广站实现微机联网,为广大农民提供先进适用、快捷的技术和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做到上情下达,下情反馈。
4、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在第一季度下发农民需求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政策信息、市场需求、农业技术、病虫害防治、疫情分析等各方面,问卷发到农户手中,填写完毕后,由区域站收集、整理,列出农民需求内容,区域站负责有针对性地按农民需求提供技术指导。在项目安排上实现有针对性地布局和展示,合理利用资源,指导当地农业生产。例如:2005年冬季在搞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刘二堡镇前杜村种菜户对黄瓜嫁接技术缺乏了解,导致猝倒病时有发生,针对这一情况,刘二堡区域站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该村办了一期黄瓜嫁接技术培训班,并做现场指导,菜农踊跃参加,由原来的30人增加到90人,不得已更换了教室,之后,又到大棚中现场演示指导,全部实施了嫁接技术,当年黄瓜的产量幅度提升,每户增加收入1000多元。做到了农民想在什么地方学我们就在什么地方教,随叫随到。有了技术支撑,该村准备组织农民协调土地,建1000亩蔬菜大棚和蔬菜批发市场,准备在区域站技术人员指导下统一引进品种、统一防病虫害、统一管理,形成规模生产。现已在该区域建成培训室和办公室,准备专门聘请区域站技术人员现场办公,现场指导,全部费用由村里提供。
(二)建立了农技人员岗位责任制
制定并实施了完善的公益性农技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包括《考勤制度》、《包村、联户制度》、《工作日志制度》、《学习制度》、《工作例会制度》等。其中,包村、联户制度规定每名推广员包3个村,每村包5个科技示范户,负责该村农技推广及科技示范户关键生产技术的现场指导工作。确定推广员与科技示范户对接名单,负责全年对每个科技示范户的业务指导,全年到科技示范户至少5次,科技示范户确定的标准是有一定文化基础,能够带动相临农户共同致富,愿意接受新技术,在当地有一定影响或从事专业生产的大户。科技示范户的确定,既解决了农技人员不可能全部与农户接触的难题,又能将技术展示开来,抓住了重点,辐射带动了全村全乡农户共同致富。
(三)改进、创新了服务方式
1、实行双向互动式服务。
区域站结合设立的咨询电话内容,设立技术咨询服务台,面对面解答农民遇到的各种生产技术问题。同时,由科技示范户提供土地、劳力,区域站提供技术、农资,把科技示范项目安排在农户的地块上,直接展示给周边的农民,每个区域站至少安排或承担了2项试验任务、2项示范项目和8项实用技术,强化推广项目。将区域站与农户通过试验、示范、推广项目的安排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双向互动服务。首山乡是葡萄生产专业乡,但由于农户缺乏技术,每年到葡萄成熟时出现葡萄掉粒、软化、烂果等问题,农民随时用电话咨询,区域站推广员接到电话后,马上现场进行指导,强调预防为主,控水、控肥、蔬果、适时打药,彻底解决了葡萄白腐病烂果的危害。同时积极改良品种和冬季防治措施,推广无核、早熟或晚熟品种,大大改善葡萄的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
2、实行多媒体立体式服务。
充分利用县、乡有线电视网络、固定及移动电话、无线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将制作好的植物病虫害防治、新品种、新技术等技术介绍及发布出去,组织农户收听收看。让农户了解和掌握农业技术信息,及时安排农田作业,不误农时,降低病虫草害危害和控制疫情发生。结合农时,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将关键农事生产技术打印在一张纸上,发到农户手中,做到每户都有一个技术明白人,每家都有一张技术明白纸。2006年5月份针对我县几年来稻水象甲发生严重的特点,由县植保站会同区域站,发布了一期稻水象甲发生规律、症状、危害及防治措施的预报,利用图像和讲解使农民了解到稻水象甲的危害,并组织及时防治,当其它地区稻水象甲大发生的时候,我县已防治完毕,农民未受到损失。
3、实行项目牵动式服务。
利用农业项目的安排,带动区域农事发展,结合上级下达的各项农业项目,在落实过程中,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让农民参与其中,从而带动该区域农户专业生产。例如将专用玉米项目安排在养殖业发达的区域,既增加种植户收入,又带动当地畜牧业发展。针对我县山区有种植山野菜的传统,我县积极争取省里山野菜开发项目,全部放在山区,集中联片种植,由区域站牵头组织措施,共争取资金150万元,已建成大棚60栋,山野菜加工厂1个,选蕨菜、龙芽菜等10多个品种,由区域站抽专人负责,从育苗、栽植到防病实行一条龙服务,深受农民欢迎,为贫困的山区农民脱贫致富选了一个好项目。
4、实行订单契约式服务。
各区域站通过开展植保承包、牲畜防疫承包、机耕作业承包等多种途径,有效地做到了技术服务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积极组织协调推荐信誉高、效益好的企业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经区域站协调,种大豆的农户与当地大豆加工龙头企业博丰集团连续三年签订了大豆收购合同,既完成了高油大豆的种植计划(国家项目),又保证了农户的卖难问题。确保了农民在农产品销售方面无后顾之忧,实现订单生产。
(四)建立实施了业绩考评机制
1、对区域站实行目标管理。
为加强对各区域站的工作指导和管理,对区域站各项工作实行了目标管理,以局下发的“对区域站各项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细则”文件为依据,将区域站工作分为组织工作、党组织建设工作、站务工作、业务业绩工作,并分别量化打分,满分100分,对获得省、市、县表彰的单位和个人、对争取到省、市、县项目的,对获省、市优秀论文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的给该区域站加适当分数。局里成立目标管理考核小组,考核采取听取汇报、看记录、看各类总结材料,对推广员考试及评议等方法进行,采取平时抽查、年终检查,结合各业务部门意见的形式对各区域站进行考评。对照考核细则按项打分,附加分累计到总分中,根据得分多少评选出前三名为先进区域站,分别奖励部分资金,对排名靠后的区域站,根据实际情况和考核结果,由局党委研究对领导和同志做出调整。
2、对推广员实行百分考核。
各区域站分别制定对推广员工作考核细则。分为工作制度考核:包括包村包户工作,完成试验、示范、推广项目情况,信息收集、整理、传递工作,工作日志制度等。出勤日制度考核、学习制度考核和其它工作考核。对达到百分的推广员给予适当奖励,对当年考核总分低于60分的,给予警告,对连续2年考核总分低于60分的,给予停发工资,待岗一年的处分,期满后,重新竞聘上岗。
(五)创新了人员录用机制,实行按需合理流动。
1、竞争上岗。采取推广员应聘演讲,考核小组打分,评议的方法,全部实行竞聘上岗,并根据需要定期向社会招聘专业对口的农业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到推广员队伍中。
2、按需轮岗、交流。各业务主管局根据推进农业重点科技项目的实际需要和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推广人才目标出发,制定了对县农技中心、区域站人员有计划地实行纵向、横向交流的相关办法,根据区域特点、需要配备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例如:刘二堡镇是蔬菜生产大镇,我们将县农技中心蔬菜室的老专家派到该镇,充实了该区域站的蔬菜技术指导力量。唐马镇是水稻生产专业镇,我们将农技中心水稻室的专家派到该区域站指导当地水稻生产。实现优势互补,全县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真正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六)积极探索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化服务推广模式。
在省、市有关部门,特别是农技推广机构的指导下,统一组织区域站开展了“多元化农技服务组织情况调查”,全面了解了县域内除区域站之外的其它以任何形式,直接或间接、主动或被动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品种、信息、成果、产品等)服务的组织、团体及个体。包括:各类涉农协会、农资营销商(网点、门市)、涉农企业(公司、实体)、涉农经纪人、民营农业技术研究机构、种养业能手(大户),及其它涉农社团组织。将上述农技服务组织的数量、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具体服务项目、主要服务形式、现有服务设施条件、服务活动范围、运营经费来源、业务收入以及常用联系方式等等,进行详细调查并登记造册,发挥协会和经纪人队伍作用,黄泥洼镇每年种植生姜3000多亩,产量6000吨,但由于不好保管,收获后必须尽快卖出,当时的市场价格偏低,针对这一情况,区域站找到该镇从事生姜收购的经纪人赵荣春,动员他建了一个500平方米的冷藏窖,投资近50万元,协调收购农户的生姜或将农户的生姜代储,等到春节前后上市,大大提高了生姜的价格。仅此一项,每斤生姜可多卖0.5元,每亩生姜可增加收入3000元,全镇可增收90万元。
沙岭镇双台子村,从2004年开始搞水稻旱作,当年搞了5亩,但不太成功,很多的技术难题无法解决,区域站成立后,站长王有余了解到这一情况,并查阅了大量资料,觉得这是个好项目,王站长组织相关人员一同搞科研,整理出一套水稻旱作的技术要点。(1)选择适于旱作的水稻品种,如改良辽粳9、超级稻606。(2)在大田中作1.5米宽的畦,在庭院用软盘育苗。(3)浇足底水,上一遍水,直到分蘖,之后浇沼液,既防病虫又增加养分,全季只浇5次水。经测算,旱玉米收入每亩约300元,水稻旱作成本为300元左右,亩产可达1300斤,每亩增加收入900元。2006年安排了500亩,明年预计达到5000亩。通过区域站3年的努力,该项技术已经成熟。2006年6月全国人大到黄泥洼镇调研中陆明主任给予高度赞扬和肯定,与会同行也都认可。同时协调该村成立水稻旱作协会,并通过了工商注册。该协会聘请技术指导人王有余为名誉会长。探索和形成了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各类多元化农技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四、启示与建议
(一)启示
1、通过农技推广体制的改革和运行,各区域站有了稳定的工作场所,良好的办公条件,适当的工作经费,推广员岗位、编制确定,工资有了保障,脱离了原乡(镇)如计划生育、选举等中心工作的困扰,人心安定,可以专心致志地从事自己喜爱的农技推广工作,工作热情空前高涨。
2、区域建站的模式适合我县实际,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特点,相邻的2—3个乡镇组成一个区域推广站,服务于原乡镇的农业生产,既优化了资源又形成了合力。
3、通过推广员包村、联户,与农户接触增多,带动了当地农事产业的发展,农民越来越重视农业技术,依赖信任农技推广人员。农民反映那支能打硬仗,实用、务实、随叫随到的推广队伍又回到了农民身边。
(二)建议
1、应继续完善和深化农技体制及运行机制改革。将运行机制研究作为一项长期的课题去开展,不断丰富内容,不断创新,形成一套完善的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技推广体系正常运转。
2、加大对农技推广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推广员素质和技术水平,由国家安排培训工程加以培训。以项目的安排带动区域站建设,将项目安排到县、乡,由区域站负责实施。
3、公开招聘农业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到一线队伍中,提高区域站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后备力量。
4、加强区域站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公条件,添置交通工具,提高推广员的待遇和补贴,增加区域站的业务经费,保证试验、示范、推广项目的正常开展。
5、由于是区域建站,每个区域站负责几个乡镇的推广工作,应处理好与乡镇的关系,搞好衔接工作,得到乡镇支持,推广工作才能更有效的开展。
我县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研究工作下一步的重点是:结合省里落实国发[2006]30号文件的具体措施,力争在改善农技推广机构的工作条件,加强对推广员的业务培训和管理。强化经费保障和服务手段,形成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多元化服务组织更紧密合作,为了下步的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全国的农技推广运行机制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辽宁省辽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组
相关新闻
- 曾卓华站长率队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项目延伸绩效考评 2014-12-18
- 重庆市妥善解决农技推广体系遗留问题 2014-11-14
- 阜康市以体系条件建设为重点 全面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 2013-11-22
- 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督导组到万年督查指导工作 2011-08-09
- 广元全面实施2015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 201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