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柳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研究报告
根据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下发的《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研究方案》要球,吉林省柳河县自2005年9月开始着手进行试点研究工作,初步完成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任务。目前,运行机制试点研究工作进展顺利,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研究背景
柳河县是吉林省中部平原区,是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改革前,柳河县有22个乡镇,88个农技推广机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412人,实行以乡政府为主双重领导体制,人、财、物由乡镇政府管理。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畜牧防疫总站、农机推广中心及其所属的乡镇站均为财政差额拨款单位,财政承担职工工资的50%,其余50%由单位和职工创收解决。职工福利待遇等问题不落实,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经营上,影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2005年底,随着我省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和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研究的实施,将原来的22个乡镇,合并为15个,乡级农技推广机构减少为60个,减少了35%;各乡镇根据农业服务中心人员重新竞聘上岗,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人员由原来的412人减少到380人,减少了8%,乡镇站全部为财政全额拨款单位。
改革后,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主体作用明显。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深入农村和农业第一线,及时将农业科技、市场信息和农村政策传播到田间地头和千家万户,并及时了解和反馈农情民意,在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是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开发新品种上下功夫。引进开发新品种、新技术,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如推广水稻新品种吉粳88,使每亩水稻增产50公斤,增收105元,全县共推广10万亩,增加农民收入1050万元。二是围绕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在节本增效技术上下功夫。根据不同类型土壤的需肥特点和需肥量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服务,化验土样2586份,在肥料投入减少5%的情况下收入提高8%,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0万亩,仅此一项技术就增收1900万元。2006年全县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30万亩、扩大推广水稻钵盘育苗8万亩等十项新技术,增收8560万元。三是围绕畜禽成活率,在做好防疫工作上下功夫。建立和健全了县、乡、村三级防疫体系,确保全县畜禽免疫注射率由改革前的85%提高到100%,产地检疫率由90%提高到100%,畜禽免疫建档率由88%提高到100%,改革以来,全县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截至2006年末全县生猪、牛、羊等牲畜发展到104万头,家禽发展到2700万只,创牧业产值7.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9%),人均牧业收入1590元。
二、研究方法
(一)选择试点乡镇
为保证农技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柳河县乡镇机构改革现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柳河镇和姜家店乡为试点乡镇。选择柳河镇为样本的主要原因:柳河镇是柳河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农村经济基础较好,有各类农业技术人员62人,其中高级农艺师、畜牧师4人,中级职称人员28人,农业技术推广力量雄厚,为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姜家店乡是一个朝鲜族乡,是优质水稻主产区,种植优质水稻有悠久的历史。农民渴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接受快,需求强。
(二)建立相关制度
柳河镇、姜家店两个乡镇进行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从机构设置入手,定岗定员,竞争上岗,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岗位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一是实行了百分考核制和末位淘汰制。在考核机制研究中,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把平时工作效绩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实施百分制,内容主要以专业技术服务为主,实行末位淘汰制。二是实行了蹲点承包制。为解决以往农技人员“沉不下去”的现象,两个乡镇实行了每个技术干部联系1 0个农户,每名工作人员平均每年下乡不少于80天,负责区域内全年无病虫害等重大疫情发生的工作任务承包制。对承包制完成好、成绩突出的农技人员进行奖励一个月工资的管理办法。三是建立了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奖励制。农技人员当年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在农民生产中如果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农业站将根据经济效益情况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三、研究进展情况
(一)建立了畅通高效的需求反馈机制
为及时了解农民的需求,掌握好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的第一手资料,我们首先进行了农民需求反馈机制的探索。
1、开通了农技110服务热线。2005年柳河县建成开通了“农业一站通”服务热线,以此作为全县农业信息咨询服务的平台,为农民提供全天候的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与此同时,项目研究样本单位柳河镇农业站作为县农业一站通的下线,开通了农技110服务热线,制定了农技110工作制度,安排人员值班值宿,记录农民来电和解答农民来访问题。县乡农技110热线开通后,在一站通上发布产销信息1860条,接受农民咨询1280余次。
2、建立了工作联系户制度。结合柳河县开展“联乡包村万户脱贫工程”和“实施党员科技传播工程”活动,围绕“科技培训到户、技术指导到户、致富帮扶到户”目标,每名农业技术人员在所包保村确定10名工作联系户,对每个联系户每月上门服务在3次以上,负责对联系户的科技培训及技术指导。及时沟通农民技术需求,并通过发放名片,公开电话等方式,接受社会监督。
3、实施了农技人员访百家工程。每名农技人员在包保村,选择有代表性的百户设立问卷进行技术需求信息调查。在全镇32个村发放调查问卷3200份,调查内容包括技术需求、政策需求、服务需求等,从3月份的到户调查结果来看,农民普遍提出两个方面的服务。一是蔬菜节本高效技术服务。优质高产品种的选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服务,需求率达到96%以上。二是就近培训和入户指导服务。要求农技人员不但讲给农民听,还要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真正做到培训到村、指导到户、成果到田、要领到位。
(二)重新制定了岗位责任制和责任管理机制
1、科学设置公益性职能。改革后,乡镇级农技推广体系实现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分离,建立了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工作重点放在指导生产、推广技术、引进新品种、服务农民上来,不再从事经营性服务。试点乡镇农业站将公益性职能制作展示板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
2、合理确定专业岗位。试点乡镇根据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和规模,设立了农业、农机、畜牧等专业岗位。
3、理顺了管理机制。乡镇农技站业务、人事、财务接受县级农业部门领导。党务工作由柳河镇政府主管。
4、引入奖励机制。县农业主管部门与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签订推广工作责任目标,年终进行考核评比,对推广工作完成好的单位和年度推广工作突出的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建立农技人员“三三”制考核办法。推行公益性农技人员业务岗位目标考核制度,由服务对象(33分)、乡镇政府(33分)、县对口业务部门(34分)三方考核。服务对象主要考核公益性人员为农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乡镇政府主要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考核其日常工作,县业务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业务内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得分在90分以上者为优秀,由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奖励。考核得分在60-89分为合格,低于60分者为不合格。乡镇农技推广站根据公益性农技人员的目标完成和县有关部门提供的业绩考核情况发放兑现资金。同时,对第一年考核不合格者由业务主管部门给予通报,两年考核不合格者,由聘用单位予以解聘。
(三)加强了对农技推广方式方法的探索
1、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科技服务团,由宋顺奇副站长和四名高级农艺师组成,根据各乡镇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送技术到乡镇、村屯。结合15个乡镇的气候、土壤和种植特点,分别举办了玉米高产、节水、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绿色优质水稻栽培技术、轮叶党参和中药材种植技术等不同内容的农业技术培训班226次,培训农民12.5万人次,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姜家店乡农民刘佳平在白城市承包了水田300亩,由于没有掌握盐碱地种植水稻技术,承包五年赔了30多万元,刘佳平在姜家店听说县里有高级农艺师讲课,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听课,听完后很受启发,主动请教农艺师,农艺师仔细分析了他在盐碱地种植水稻的过程,帮他找到了减产的原因,同时又帮助他选择适合盐碱地种植的水稻品种,并在育苗和田间管理上制定具体的方案。2006年刘佳平的300亩水田收获水稻36万斤,卖了38万元,纯盈利10多万元。他高兴地说:“种地也得靠科技,靠科技才能增产丰收”。
2、以会代训指导农业生产。在主要农时环节召开现场会,2006年召开三个大型农业生产现场会:玉米播种、水稻育苗和水稻插秧现场会,参加农业技术干部和种粮大户达815人。根据2006年气候特点,提出旱田适时早播,水田稀播育壮秧的指导意见。往年水稻每亩用种量为5斤,2006年用量为4.5斤,22万亩节约种子11万斤,节省资金近15万元,由于稀播苗壮亩增收30公斤,全县增加收入1320万元。
3、编辑《柳河农技推广》简报传播农业信息。在农村推广信息工作上,主要是面向基层,畅通信息渠道,努力形成涵盖生产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及科技致富信息等高质量的综合信息,面向“三农”搞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每周一期,印发1000份,2006年已办40期,共发放4万份。
4、开办电视讲座普及农业技术。根据农业生产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电视讲座,3月10日在柳河电视台“百姓话题”节目中举办了“我县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的电视讲座,4月23日举办“适时播种玉米,加强水稻秧苗管理”的电视讲座,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6月初柳河县遭受特大风雹袭击,孤山子镇永安堡村有300亩烟地和450亩玉米受灾严重,农业总站的技术人员及时赶到受灾现场,对受灾农户进行技术指导,提醒农户不要轻易毁种,指导农民将被雹子打坏的烟叶和玉米叶片剪掉,加强田间管理,并及时在电视台进行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雹灾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的电视讲座。
5、利用展示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柳河镇农业站2006年搞了10个试验示范项目。选择12个玉米优良品种进行对比试验,中阿公司撒可富氮肥试验、水稻肥料效应试验、水稻品种对比试验、黄瓜品种对比试验,其中玉米丹科2158搞了2000亩和平全13搞了2500亩,水稻吉粳88和丰优307分别搞了8000亩、9000亩。通过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使农民真正看到了新品种、新技术在增产中起到的作用,促进了新技术的应用。
6、组织开展农民科技大集,零距离服务千万家。利用农民赶大集的机会传播农业科技。农业“科技大集”主要通过“专题讲座”、“宣传农村政策”、“展示新种苗、农资和农机具”、“技术咨询”等形式,向农民提供科技知识,现场讲解技术要点,解答农业技术难题,使农民切实感到“科技大集”的重要性。如3月26日,农业科技服务团来到孤山子镇赶“科技大集”,当面解答农民提出的技术问题,发放资料2600余份,并为农民带去了质优价廉的种子、化肥。在罗通山镇科普大集上,农业总站站长段炼亲自向农民介绍优质玉米种子,讲解手推式播种器的使用方法,现场演示,零距离的服务,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四)进行了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模式探索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涉农中介组织等为主体,以农技推广机构为纽带,把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与市场主体联接起来,把农技推广工作延伸到广大农户。柳河县农技推广主要进行了以下四种模式的探索:
1、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
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农技推广机构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有效联合,将农技机构与合作组织进行捆绑,提高农技推广的效能。具体由农技推广机构利用自身技术力量优势,提供技术保障,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统一开展技术服务,使服务对象由分散的农户转变为统一的联合体,大大提升了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目前全县有各类专业协会308个,其中有200多个与农技人员签订了技术服务保障合同。柳河县禾兴米业绿色农业协会,由乡农业技术推广站提供技术服务,生产绿色优质水稻,2006年,协会投资5万元,由农业站组织举办了五期培训班,培训农民2600人。推荐优质品种吉粳88、松粳6号,协会与农民以高于市场价格10%—15%的价钱签订订单2万亩,仅此一项农民可以增收380万元。
2、农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农户
这种模式主要是龙头企业用资金作保障,农技推广机构提供技术服务,围绕某项农产品生产的农户群体,相互以合约形式实行生产、加工和销售衔接的一体化生产经营与推广模式。龙头企业从市场的需求出发,选择生产基地,指定统一产品,明确统一标准,实行统一服务,与农户签署订单,农户按企业要求,在农技推广机构的指导下,统一组织生产,农产品由龙头企业按订单确定的价格统一收购,经加工后进入市场。柳河县康华牧业公司,是集饲料生产、幼雏繁育、肉鸡生产加工、销售的大型牧业企业,他们在生产实践中采用了这种模式,企业负责为农户提供幼雏、饲料供应,帮助销售,为农技部门提供培训经费,县畜牧总站,负责组织农户养鸡技术培训,疫病防治,每只鸡雏提服务费0.5元。通过这种方式,把企业、农技人员和农户的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带动农户3700户,户均增收1600元。
3、农技推广机构+农村能人(专业大户)+农户
这种模式主要是农技推广机构利用农村能人或专业大户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特点,通过农村专业大户或农村能人的带动作用,对农民进行农技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带领广大农民办实体、搞加工、闯市场。柳河镇农民贾永禄是当地有名的鸡蛋饲养大户,乡镇畜牧站利用贾永禄鸡蛋销售好、收入高的实际,在当地进行饲养技术和疫病预防培训。贾永禄与农民签订合同,收购农民的产品,常年向广州市场销售鸡蛋。带动农户60户,仅养鸡一项收入,人均达到1200元。农村专业大户和农村能人,在市场和农户之间起到桥梁和带动作用,而畜牧站提供了技术,实现了农村专业大户和农村能人、农技推广机构、农户三方共赢。
4、农技推广机构+村集体组织+农户
这种模式主要是农技推广机构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来实现。这种组织形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利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资源和人力、物力、财力,围绕发展当地主导产业进行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和应用,培育地方主导产业,实行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建立外联市场、内联农户、产销相衔接的服务体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五)取得了显著成效
,试点改革调动了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广大农技推广人员一心一意干工作,主动到村蹲点,2006年两个乡镇的技术人员平均下乡达到110天,深入到田间地头,蔬菜大棚,传授农业新技术,指导农民防治病虫害。柳河镇和姜家店乡推广的两个水稻新品种吉粳88和丰优307,种植面积3.2万亩,亩产达到543公斤,比其它乡镇的品种亩增产40公斤,仅此一项可以增加收入281万元,蔬菜产量达到1.2万吨,实现产值94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3%和9.5% 果品产量1.9万吨,实现产值279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3%和7.8%,两个样本乡镇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采用新品种,柳河镇农业站共举办农业技术培训64场次,培训农民4.5万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8万份。蔬菜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分别达92%和95%。每名农技人员平均入户技术指导12次。2006年末初步预测统计,两个样本乡镇的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356元,比全县人均收入高1025元。通过改革,农技推广效果显著,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主导作用。
四、启示与建议
(一)启示
在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研究探索中,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建立畅通高效的需求反馈沟通渠道是搞好农技推广工作的前提。农技推广工作的对象是农民,最终的效果要由农民来评判,只有改变落后的农业信息传递形式,采取现代化手段,加快农业信息传递速度,有效缓解农技推广的供需错位矛盾,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如果不了解农民想什么、需要什么,不管推广的技术有多新,品种潜力有多大,农民都很难接受,最终导致推广工作脱节,难以达到推广的预期效果 。
2、农技人员自身素质是搞好农技推广工作的基础。要求基层农技人员是复合型农业技术人才,柳河县农技队伍人员断档,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已有8年没有进一个大中专毕业生,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培训、更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保持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农技推广队伍,才能更好地引领农民学用农业科技,使农技推广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3、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是搞好农技推广工作的保障。如何发挥农技推广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服务效能,主要是建立一套规范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只有做到奖惩分明,才能彻底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
4、不断创新推广方式方法是搞好农技推广工作的重点。农民素质高低不同,千篇一律的推广方式,必定会影响推广效果,必须根据乡镇种植基础和实际,采用不同的推广方式。
5、加强组织协调是搞好农技推广工作的关键。农技推广机制研究工作涉及多个部门,涉及千家万户,人多面广,工作量大,要做好此项工作,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保障机制,建立必要的工作秩序和工作制度,加强协调,形成合力,明确具体职责和责任,加强监督和指导,保证项目保质保量按时实施。
(二)建议
一是积极探索新的推广方式方法,加大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技队伍素质。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引导和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结合自身发展需求,积极开展为农服务,探索出符合市场规律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二是按照《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规定,将承担公益性职能的农技推广机构的事业经费和人员工资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足额到位。通过财政拨款以及从农业发展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的渠道,用于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手段,切实加强农技推广机构的软硬件建设,保证农技推广体系健康快速发展。
吉林省柳河县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