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研究报告
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研究的通知》(农办经〔2005〕14号)精神,从2005年11月起,南县选择了牧鹿湖和三仙湖两个区域农技站作为研究样本点,开展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研究。一年来,在农业部、省农业厅的正确指导和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建立了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满足农民技术需求为核心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农技推广工作呈现出一派新的生机与活力,受到了当地党政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研究背景
南县位于湖南省北隅,居洞庭湖西北部,属河湖冲积平原,地貌类型单一,地势低平。全县幅员面积109.6千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7.2千公顷。辖区内有12个乡镇,391个行政村,13.2万户农户,总人口67.4万,其中农业人口52.2万。我县主产水稻、棉花、油菜、苎麻、蔬菜、牲猪、淡水鱼等,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2006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23.1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1.7千公顷,粮食总产36.2万吨。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3.8万千瓦。是湖南省农业大县,也是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和优质农产品综合商品基地县。2004年,被农业部、科技部、人事部、财政部和中央编办等“五部办”确定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县,对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进行了改革。2005年5月中旬,通过了国家“五部办”验收,得到了验收小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虽然,南县已经完成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提供了经验。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农技推广人员的职责和对农技推广人员进村入户的绩效考核没有量化指标,内部管理也缺乏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农技推广人员的行为得不到规范。二是农技推广方式单一。经过改革,南县农技推广方式虽有所转变,但是由于信息收集渠道不畅,农技推广工作仍主要采用由上而下的技术推广模式,新技术、新品种推广难以满足农民群众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科技在生产上的应用。三是多元化服务组织的发展仍显滞后,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和多元化服务组织互为补充的农技推广格局不完善。四是事业经费仍显不足。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办公、培训、设施添置、试验示范等运转经费短缺,技术手段落后,设施设备陈旧,致使一些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农技推广后劲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迫切需要进行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建立农民需求敏感反馈机制。通过多形式、多渠道收集农民需求信息,进行分析和总结,探索构建畅通的需求信息渠道,形成针对农民需要、反应灵敏的需求反馈机制。
2、建立农技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根据样本点区域特色和产业布局,在以岗定人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岗位人员的技术试验、示范、推广任务,以岗位责任制度的形式确定在岗农技人员应承担的最基本的职责和工作任务。
3、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积极探索适应新阶段务农农民的综合素质、需求变化和农业发展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农技推广新方式,包括互动推广、发散推广、示范展示、农资配送、订单农业等方式方法。
4、健全农技人员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由县农技推广中心、乡镇政府、区域站、服务对象四方共同参与的考评机制,把农技推广人员进村入户为农民服务的业绩作为考评的主要内容,将考核结果与试点站农技人员的收入分配、晋升晋级、续聘解聘挂钩,逐步建立动态的管理机制。
5、建立多元化主体合作推广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化合作推广机制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形成优势互补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新格局。
(二)研究方法
南县选择牧鹿湖区域站(主)和三仙湖区域站(辅)作为承担研究任务的两个样本点,按照研究内容,逐项细化量化研究实施,采取点面结合、稳步推进的原则,逐步建立科学完整的农技推广运行新机制。我们选择这2个区域站作为研究样本点,其主要理由是:一是2个区域站管辖服务区区域特色明显,牧鹿湖站服务区域农作物布局以水稻、棉花、蔬菜为主,三仙湖站服务区域以水稻、油菜、苎麻为主;二是2个区域站服务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较好,民风淳朴,农民对农业科技认知水平相对较高;三是2个区域站农技人员的整体素质相对较高。两个样本点的基本情况如下:
样本点一:牧鹿湖区域站管辖牧鹿湖、浪拔湖和北河口三个乡,总耕地面积10.6万亩,总人口8.2万,其中农业人口7.4万,共有行政村54个,639个村民小组,18857户农户。区域内以水稻、棉花、蔬菜、油菜为主。该站现有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30人,大专以上学历13人,中专学历17人;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12人,助理农艺师14人,技术员2 人,工勤1人。区域站设有粮经组、植保组、土肥组、农机组和综合组。2006年区域内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16087亩,其中粮食作物128950亩,棉花24570亩,蔬菜20018亩。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12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程度达76.3%。
样本点二:三仙湖区域站管辖三仙湖和茅草街两个镇,总耕地面积8.5万亩,总人口8.9万,其中农业人口5.7万人,共有行政村51个,511个村民小组,14799户农户。区域内以水稻、油菜、苎麻、棉花为主。该区域站现有公益性推广人员28人,大专以上学历11人,中专学历17人;农艺师10人,助理农艺师14人,技术员2人,工勤1人。区域站设有粮油组、经作组、植保土肥组、农机组和综合服务组。2006年区域内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76200亩,其中粮食作物108550亩,油菜40150亩,苎麻20980亩。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47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程度达74.1%。
三、研究进展
(一)拓展信息渠道,建立了畅通高效的需求反馈机制
1、构建了信息收集反馈网络体系。自2004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开始以来,我县逐步建立起了以县农业信息中心、乡镇和村级农业信息员为主体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农业局专设农业信息中心,搭建了南县农业信息网网络平台,配备了专人负责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反馈和发布工作;区域农技站安排了1名专职信息员,各行政村明确该村村主任为农民需求信息员。县农技推广中心和样本点都开通了服务热线电话,由专人值班,随时接受农民电话咨询,收集农民需求信息和意见,并建立了48小时服务时限制。
2、定期收集和反馈了农民需求信息。试点站农技人员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村,每个农技人员负责2-3个村的信息收集;开展百户农户生产调查,了解农民的种植意向、生产期盼以及新技术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在服务区域每个村设立了3-4个农民需求信息征集箱,每月10日、20日和30日由2个试点站明确专人收集整理后,向县农技推广中心进行综合汇报,进行分类整理、汇总、反馈。2006年,两个样本点共收集农民重要需求信息286条,比2005年增加130条。
3、建立了农村经纪人联席会议制度。每2个月组织召开一次农村经纪人联席会议,及时了解农产品产销信息,为农民提供销售渠道。2006年,县农业局共召开了4次农村经纪人联席会议,多途径地收集了信息。
(二)规范内部管理,建立了农技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在2个样本点分别设立了13种岗位,分别为站长、副站长、粮油生产、经作生产、蔬菜生产、土肥建设、植物保护、农业环境保护、农业信息、农机推广、农业执法、财务管理和内务后勤等。同时,根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群众满意指标,建立健全了《考勤制度》、《包村联户制度》、《学习制度》、《会议培训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工作例会制度》,并上墙公示,以岗位责任制的形式确定了每个农技人员应当承担的最基本的职责和工作量。每个农技人员要求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每个村联系10户以上农业科技示范户;二是负责在联系村推广4项以上的农业新技术;三是每年开展农民科技培训4次以上;四是建立50亩以上的示范片1个;五是负责1个生产基地的技术指导;六是参与1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七是负责1项以上的试验示范工作;八是每年发表2篇农业科普论文(文章);九是每月撰写一篇农业农经信息文章;十是完成业务部门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适应农民需求,创新了农技推广方法方式
1、实施了快易通全方位服务。一是组建了快速农技服务小组。在2个试点站分别成立了粮油、经作、蔬菜、植保4个农技服务小组,每组成员由6-7位农技人员组成,根据群众的需要,及时赶赴现场进行指导。二是设立了农技咨询热线电话。在试点站设立咨询热线电话,安排农技人员轮流值班,接受技术咨询,及时解决农民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2006年牧鹿湖站共接受电话咨询服务1164次,三仙湖站共接受电话咨询服务984次,分别比2005年多446次和382次。三是开展了发散推广服务。2006年,牧鹿湖站在服务区村组巡回播放农业新技术68场次,三仙湖站在服务区内开展电视讲座18次;2个试点站全年共举办广播技术讲座72次,举办技术培训班23期,召开技术现场会27次,分别比2005年增加26次、11期和10次。四是开展了示范展示服务。在2个试点站服务区内2006年共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23项(个),试验示范面积达1.4万亩,分别比2005年增加12项(个)、0.8万亩。五是加强了基础性技术服务。牧鹿湖站2006年共发放测土施肥配方单18800张,比2005年增加13800张;三仙湖站2006年共发送病虫害预报17期,发送墒情苗情预报14期,分别比2005年增加6期和4期。此外,在开展订单农业服务上,2个试点站共为农民签订农业订单7项,比2005年增加3项。
2、举办了农民田间学校。2006年4月12日,牧鹿湖站在牧鹿湖乡红堰湖村举办了首届棉花农民田间学校,由县农技推广中心和该站组织5名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辅导员,从红堰湖村随机抽选50名农民学员开展培训。随后,在棉花生产关键时间每10天培训1次,每次半天时间,采用“辅导员田间现场指导+农民田间现场操作”的形式开展培训。6月17日,三仙湖站在三仙湖镇利群村举办了水稻农民田间学校,对利群村48名农民进行了培训。下半年,在晚稻全生育期每10天开展一次培训。11月10日,在浪拔湖长缨村启动了大棚蔬菜农民田间学校,55名农民参加了培训。举办农民田间学校,很受农民欢迎,效果也很明显:一是提高了农民对生产技术的感性认识和应用能力,减少了学、用技术的中间环节,加速了农业科技的传递;二是实现了节本增效,据牧鹿湖乡红堰湖村棉农学员李国华反映,2006年棉花比平常年份少用药3次,亩平用工减少2.8个,亩平节本76.2元;三是提高了单产,据三仙湖镇利群村五组水稻学员周建平7.8亩晚稻测产,亩平464.3公斤,比周边非水稻学员亩平增收31.6公斤。
(四)引进激励措施,建立了农技人员考核考评机制
1、建立了工作日志制度。年初,由县农技推广中心统一制作了年度考核记事本,发放给了试点站每个农技人员,要求他们如实记录每天的工作。同时要求试点站每天悬挂农技人员活动去向牌,明确专人负责考勤登记。2006年,2个试点站农技人员人均进村入户243天,比非样本点农技人员多75天,同比2005年增加91天。
2、制定了考核评价机制。县农技推广中心组织制定了《南县区域农技站农技人员考核办法》。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农技推广人员进村入户的实绩是考核的重点。对农技人员考核实行县农技推广中心、乡镇政府、区域站、服务对象四方共同参与的考评机制,采取百分制,四方各占的分值分别为20分、20分、20分和40分。考核结果分为优秀(90分以上)、称职(80—89分)、基本称职(60—79分)、不称职(60分以下)四个等级。12月上中旬,由县农技推广中心牵头,对牧鹿湖站农技人员进行了全面考核,5人优秀,占16.7%,24人称职,占80.0%,1人基本称职,占3.3%,96.7%的农技人员达到了称职以上水平,取得了主管局满意、乡镇政府满意、农民群众满意的良好效果。
3、创新了收入分配机制。农技人员的工资由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项组成,其年终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年终考核为优秀的发100%的绩效工资,县政府给予嘉奖;称职的发80%的绩效工资;基本称职的发50%的绩效工资;考核为不称职的仅发基础工资,并给予黄牌警告。通过创新,建立了按绩取酬、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
4、建立了动态管理机制。农技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形成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区域站人员实行三年一竞聘。对年终考核连续两年不称职人员予以解聘,自动流转到经营性岗位;对连续三年考核优秀人员,下一聘期可不参加竞聘,直接聘用。
(五)加强内引外联,建立了多元化主体合作推广机制
1、扶持发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2个试点站提供技术支撑,扶持发展了海涛蔬菜专业合作社、九洲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开展全程化服务,带动会员农户2100多户,发展蔬菜生产3.2万多亩,亩平增收220多元。
2、扶持发展了专业协会。试点站组织服务区域内的生产大户、营销大户、农业专家和企业代表等成立了优质油菜协会、无公害蔬菜协会、优质稻米协会等,发展专业技术从业人员500多人,通过这些专业技术协会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也为农户搭建了销售渠道,我县的时鲜蔬菜也因此“飞”进了欧美超市(湖南日报曾报道)。
3、加强了与科研院校、企业的联姻。试点站加强了与湖南省农科院、隆平高科、亚华种业、金健米业、油中王等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引进建立了优质水稻、棉花、蔬菜种苗基地3250多亩,农业科研和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16个,优质水稻、双低油菜订单生产基地3.6万多亩。2006年,发展订单农业就为服务区域农民增收500多万元。
通过一年的探索,运行机制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农业科技推广普及率提高。2006年,牧鹿湖站共推广重大技术7项、推广新品种12个,平均推广普及率分别达到38.7%和49.6%,比非样本点平均提高15.5%和21.6%,同比2005年提高13.2%和19.7%。二是重大病虫害防治效果提高。试点站服务区域内二化螟、稻飞虱、棉铃虫、枯黄萎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治效果得到提高,其中水稻二化螟防治效果达95.6%,比非样本点区域平均提高4.1个百分点,同比2005年提高3.9个百分点;棉铃虫防治效果达94.2%,比非样本点区域平均提高3.1个百分点,同比2005年提高2.9个百分点。三是农业生产效益提高。牧鹿湖站服务区域内共有24570亩棉花,亩产籽棉265.4公斤,比全县棉花亩平增产25.8公斤;三仙湖站服务区域内共有105730亩水稻,亩平单产450.7公斤,比全县水稻亩平增产28.6公斤。四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2006年牧鹿湖站服务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3412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278元,同比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385元。三仙湖站服务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3351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217元,同比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338元。
四、启示与建议
(一)启示
历经一年多的探索,我县在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政府领导的好评、农民的认可和欢迎。同时,我们也深深体会到,要使农技推广服务更快捷、更有效、更到位,必须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经费保障是确保基层站正常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区域站从事的是最基层的农技推广工作,政府财政在保证人员工资的基础上,还应提供区域站所必需的基本工作经费,包括办公、交通、通讯、宣传、培训等费用,如果工作经费得不到保障,就会陷入“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困境,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也得不到充分发挥。我县2006年逐步增加了农技推广事业经费,确保了公益性职能的发挥。
2、提高农技人员综合素质是搞好农技推广工作的基础。农技人员工作内容已从原来单纯技术服务转变为涉及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多个专业的社会公益性服务,要求农技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这就要求农技人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县农技推广中心邀请棉花专家、水稻专家、油菜专家对县乡农技推广人员进行了3期专业培训,提高了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基本满足了农民的需求。
3、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是确保基层站健康发展的保障。规范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考评机制,是规范农技推广人员行为、调动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确保基层站高效运转、健康发展的保证。我县建立并实行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工作绩效奖惩等制度,将每个公益性岗位的工作任务量化,做到考核内容既系统规范,又便于操作,通过考核、评价及新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实行,起到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4、不断创新推广方式方法是满足农民需求的关键。农民素质高低不同,千篇一律的推广方式,必定会影响推广效果,必须因地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推广方式。不断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是推动农技推广工作前进的不竭动力,针对农业发展新形势和我县实际,开展了农民田间学校、科技联村、科技入户、科技示范等农技服务工作,使农业技术服务更及时、更直接、更有效。
(二)建议
1、建立长效机制,落实保障措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事业经费不足,是当前农技推广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建议采取县级财政解决工资和社会保障,省、市级财政解决日常运转经费,中央财政解决事业发展的项目资金。
2、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推广条件。构建区域站模式,是今后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发展趋势。但是,现有区域站沿用原乡镇农技站办公用房,显得比较拥挤,设施设备也比较陈旧落后,难以满足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建议中央加大对设施设备购置补助力度,省级设立设施设备购置专款,有计划、有步骤的提高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设施设备装备水平。
3、强化技术培训,提高队伍素质。近几年,国家有关部委在全国开展了“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这几项培训工程都是针对农民实施的,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没有纳入培训计划。建议中央和省开展“农技人员培训工程”,努力造就一支业务精通、素质较高的农技推广队伍,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水平。
4、加强后续研究,巩固现有成果。运行机制研究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毕竟只开展了一年,特别是一些制度对农技人员的影响和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产生新的问题,建议中央和省继续完善运行机制研究,巩固现有成果,探索出基层农技推广的有效办法。
湖南省南县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