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情况交流第13期――完善推广体系 创新服务方式 积极探索长效运行机制 四川省郫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探索与机制创新纪实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情况交流
第13期
农业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联席会议办公室 2007年5月25日
完善推广体系 创新服务方式
积极探索长效运行机制
四川省郫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探索与机制创新纪实
郫县地处成都市近郊,全县幅员432平方公里,辖14个镇、175个村,总人口48万,其中农业人口34万,耕地面积32万亩。2006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12元。
近年来,县委、政府在巩固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和乡镇机构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八大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本着让农民“反映问题方便、解决问题快捷”的原则,重点抓好农村经济信息、农技推广服务、动物防疫检疫等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整合资源、健全网络,构建全方位覆盖的农业服务体系
(一)充实片区站人员,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力量。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为了让专业技术人员沉下去,服务工作更到位,在片区站、办人员编制和机构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了人员优化调整,推出了“调、派、驻”三条措施。2006年以来,全县15个片区站和4个推进办(蜀都花卉园区办公室、红东路鲜盆花基地产业化推进办公室、川菜产业化原辅料生产基地产业化推进办公室、唐元无公害韭黄基地产业化推进办公室)进行了人员编制的调整,由原来的每个片区站5人,调整为4—6人不等;县农村发展局已下派27人到片区站(办)工作;有20名专业技术人员进驻重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工作。通过优化调整,进一步加强了一线服务队伍的力量,提升了基层农技站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构建了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依托、片区站(办)为纽带、农户(业主)为对象,运用现代服务手段的快捷高效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二)实行专兼结合,夯实基层动物防疫检疫基础。在成立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结合全县畜牧产业布局,建立了4个防疫检疫片区站,专门负责辖区内动物防疫检疫和畜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工作。根据全县动物防疫的需要,县政府采取订购服务项目方式,在各村配备了兼职防疫员(共60人),随时监测本村动物疫情动向,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实现了无缝覆盖、全程监控。目前,正在按县政府要求,以镇为单位,规范和组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站和畜牧兽医协会,以提高应对动物重大疫情的处置能力。
(三)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多元化农业服务格局。在推行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分离的同时,积极支持社会力量来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扶持和培育了一批农村实用人才,鼓励他们发展优势产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引导成立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中介服务组织,在全县形成了一支1000人左右的农村经纪人队伍,他们在提供市场信息、发展订单的同时,也向农户提出质量和技术要求,从而推动了标准化生产。在农资经营户的管理上,采取“硬件设施必须达标、经营人员持证上岗”的办法,定期进行培训和检查,要求他们在经销农资产品的同时,必须搞好技术指导和售后服务。同时,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建立示范基地,推广新品种,使用新技术。
二、转变观念、适应发展,探索农技推广服务新方式
(一)以农户需求为目标,推行菜单服务方式。片区站农技人员在服务区域内,逐户进行调查摸底,根据农户需求确定服务项目,开展上门服务、定向服务,建立了科技人员直接联系、科技成果直接推广、生产技术直接指导的服务新机制。如三道堰、安德等农技片区站于2006年3月,结合实施农业部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研究试点项目,在辖区内进行了农户需求调查,在汇总、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年工作计划。每人定点联系10户科技示范户、3个农资销售点、1个龙头企业,通过这些渠道随时了解和掌握农户需求,不断修改和完善工作计划,及时提供配套服务,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二)针对技术难题,搭建专家技术平台。就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加强与省农科院、川农大、市农科一所等科研院校的合作,邀请专家前来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科技咨询、项目论证、技术攻关等服务工作,从而带动基层农技人员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如安德农技片站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在泉水村建立了水稻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工程攻关田34亩、核心区400亩,试验示范水稻新品种23个,实行统一技术方案、统一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等,积极推广应用包衣旱育秧、连免高桩抛秧、平衡施肥等集成技术,为项目区农民实现增产增效发挥了技术支撑作用。
(三)运用现代科技,建立呼叫服务方式。为了改变服务机构、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信息不对称、传递不及时、利用不充分的现状,以县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中心为平台,在全县实施了“一个网站(郫县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互联网站)、一条热线(‘农业110’专家咨询热线)、三级网络(县、镇、村三级信息服务网络)、四项服务(农户电话呼叫服务、手机短信订制服务、远程教育服务、电视信息互动服务)”工程。县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中心定期安排专家和技术人员值守“农业110”热线,并通过手机短信、微机网络,积极为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资经营户提供预约服务、咨询服务、定向服务,并主动向社会做出了“一次呼叫、两小时到位,免费指导、全过程服务”的服务承诺。2006年,县信息中心发放《手机短信服务用户信息需求登记表》3万余份,手机短信服务对象达2.2万户,每天向订制短信的6000余户农户发送各类农业信息,满足了千家万户个性化信息需求。
(四)围绕产业发展,集中推进重大项目。为推进优质花卉、珍稀食用菌、无公害韭黄等重点产业的快速发展,抽调年轻干部,成立蜀都花卉园区办公室、红东路鲜盆花基地产业化推进办公室、川菜产业化原辅料生产基地产业化推进办公室、唐元无公害韭黄基地产业化推进办公室,建立了“一个基地一支队伍、一个项目一名人员,跟踪企业、联系村社、全程服务”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四个推进办公室成立以来,围绕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信息、政策“一条龙”服务,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蜀都花卉产业园引进了阳春园艺等知名企业48家,规模达到2000余亩;红东路鲜盆花基地引进了麦田园艺等国内知名生产企业,组织建立了鲜盆花生产合作社,基地核心区面积达到800亩;川菜产业化原辅料生产基地正加快建立食用菌营销联合体,对京韩1000亩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进行规划建设;唐元韭黄基地标准化生产核心示范区达到2000余亩,带动全镇发展7000余亩。
三、强化责任、科学考评,确保快捷高效的服务质量
(一)实施分片包干,落实人员责任。根据片区站管辖区域的宽幅、技术人员的数量,把片区站人员分解落实到镇、村,建立了分片包干责任制。将专业技术人员的姓名、服务内容、联系方式、服务承诺等统一制作成公示牌,在联系村显著位置向社会公示,促使服务人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切实做好农业服务工作,同时也方便了广大农户。片区站与服务区域镇政府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集中研究和讨论农业服务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农技人员主动参加服务区域镇的涉农工作会议,向镇党委和政府汇报涉农工作,形成多方配合协调机制。通过这些措施,实现了片区站与各镇配合更加默契,管理与服务不脱节,片区站不因服务区域过宽而导致服务工作难以到位。
(二)开展社会评价,接受群众监督。片区站(办)及服务人员不仅要接受县局的考核,还要接受镇党委、政府的考评,同时必须接受服务对象的定期测评。2006年,县人事局和县委农工办组织开展片区站社会评价活动,把值班情况、管理水平、协调配合、服务效率、工作实绩、廉洁自律等主要服务工作要素纳入片区站(办)的社会评价体系;把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敬业精神、服务态度、服务方式、服务效率、服务质量等主要服务工作要素纳入片区站(办)服务人员的社会评价体系。为保证评价的广泛性、代表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选择服务区域内镇、村干部代表30余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和农资经营户代表30余人,共同参加社会评价。评价的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社会评价每半年进行一次,对连续两次群众不满意的片区站(办)负责人要进行调整,服务人员予以解聘或者辞退。通过目标考核,农技人员的服务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较好地完成了下达的目标任务。
(三)加大资金投入,推进规范建设。根据片区站工作职责、管理宽幅和工作任务,综合测算片区站服务人员工作经费标准,按照实际人数足额划拨每人每年平均5000元的办公经费,片区站(办)工作人员生活和交通补贴标准高于县局机关工作人员20%,年终目标考核基础总分增加30分,所有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等由县财政全额承担。每个片站(办)都落实了固定的办公场所,配置了桌椅、电脑、电话等办公用品,大多数片站(办)配置了汽车。目前,每个基层片区站(办)和产业办基本达到了“五有”(有独立的办公场所,相应的设施设备,稳定的专业队伍,专项的工作经费和完善的规章制度),实现了“三化”(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
(四)创新管理方式,建立长效机制。县委、政府注重创新管理方式,建立长效机制。主要做法:制定了基层片区站(办)规范化管理意见,因地制宜制定片区站(办)工作目标,并分解到每个服务人员,年终考核结果同绩效考核的等次评定和奖金直接挂钩;制定统一标准,进行统一考核,对片区站的软硬件设施及服务质量进行星级评定,对不同星级的片区站在年终目标考核中适当拉开档次给予奖励;把片区站(办)工作职责、规章制度和服务人员的职能职责及基本情况统一制作,上墙公示。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教育力度,定期聘请专家学者传授新知识,同时聘请专业大户讲解实践体会和操作技巧。坚持片区站(办)负责人周一、服务人员每月一次集中参加政治、业务学习,同时定期参加辖区镇党委政府组织的学习。建立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片区站(办)工作的激励机制,对自愿到片区站(办)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现有编制、身份、工资渠道可保留不变,服务期满后回原单位工作。到片区站(办)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评聘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事业单位聘任法人代表或管理人员,原则上从在基层工作两年以上人员中选拔。目前县局呈现出农技人员主动要求到基层片区站工作的良好现象,从而为造就一支精干、高效的农技推广队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联席会议办公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