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简报(第66期)——江苏省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整治行动开展以来,江苏省建立了工作制度,加强了监督检查,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得到了提高。通过专项整治,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广大的农业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明显提高,遵循质量安全要求开始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二是优质安全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加大。通过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农业标准的实施力度明显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农残抽检率100%,“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得到有机结合,开始探索建立“农产品身份证”制度。三是例行监测日益规范。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纳入监测率达100%,监测结果显示,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为6.5%,比上次下降了0.4个百分点;“瘦肉精”总体检出率为2.06%,较上次下降了0.44个百分点,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四是农业投入品市场得到净化。自专项整治以来,江苏省农业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7500多人次,检查企业5000多个次,整顿市场近千个次,立案查处各类农资违法案件344起,查获假冒伪劣农资33.3万公斤;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证企业检查率100%、兽药生产企业GMP认证率100%、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生产企业监督检查率100%。
在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工作中,江苏省结合本省实际,探索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一是下移重心,明确县一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针对目前监管工作“上热下冷”现象,在全省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建设,重心下移,重点增强县级政府及其农业部门的监管意识和监管责任。11月11日,江苏省召开了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工作会议,提出了示范县建设“十九条”标准和“五个示范”的要求,重点强化县级政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
二是突出重点,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各项制度。从产地环境、生产档案、包装标识、市场准入、例行监测、信息发布等各项制度入手,狠抓落实,真正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市场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管。
三是全程监管,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为了加强农产品标识管理,今年江苏省启动了农产品“身份证”制度,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按照“先易后难、突出重点、有可操作性”的工作原则,以“四个率先标识”,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率先标识、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率先标识、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率先标识和农产品现代营销业态率先标识为重点,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四是完善手段,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建立,江苏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建设,提高监管能力。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在巩固、提高省、区域性中心能力的基础上,完善县级农产品质检站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开展“大比武”活动,强化业务培训、工作考核,进一步提高监管队伍素质,切实履行监督管理、宣传指导、技术培训、协调配合等方面的工作职责。
五是打造农产品品牌。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以及名牌农产品的认证工作,目前全省已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867个、绿色食品1834个、有机农产品382个,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前列;已有7个农产品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启动了江苏省名牌农产品评定活动,今年首批评选认定了30个江苏名牌农产品。
六是加强信息预警。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严格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目前重点发布每月开展的蔬菜农药和畜产品“瘦肉精”残留例行监测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的结果。对监测结果落后的地区,发出预警通报,要求及时开展产品溯源。为了加强应急管理,江苏省还专门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工作组,制定了应急工作方案,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预警和快速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