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简报(第54期)——抓源头监管 完善制度建设 义乌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管理机制
近年,浙江省义乌市不断加强农产品源头监管,狠抓制度建设,坚持堵疏结合,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目前,全市已有163个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其中省级86个。主要做法有:
一、抓源头管理,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
1、以农业项目实施为载体,科学布局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区域。为真实掌握全市农产品生产环境基础,先后实施了《义乌市区域农业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义乌市农业土壤信息系统(ASIS)Ⅰ期》等项目,为全市耕地保护、测土配方施肥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2、以农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载体,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为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建立以农资现代流通网、监督监管网、信用信息网和农资企业生产经营诚信制度、信用评价制度、农民利益补偿制度等“三网三制”为主要内容的农资信用体系,并建立了农资行业协会和多个区域性农资配送中心,推广超市经营新模式。另外,聘请25名工商协管员、13名镇村农技人员为农资协管员,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品监管网络。
3、以农业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普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制定发布农业地方标准34个,编制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图18张,初步形成了由国家标准、省地方标准、义乌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构成的农业标准化体系。目前已建成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40个,示范种植面积3.9万亩、生猪8.9万头、家禽87.2万羽。
二、完善制度建设,加大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
1、建立认证产品动态管理制度。出台《义乌市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开展无公害基地认定、生产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制度。建立农产品例行检测、质量可追溯、质量安全信息发布、产地编码等制度,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对无公害农产品和基地实行年度考核,每年至少开展3次以上的抽样检测。
2、实行外调畜禽风险评估制度。根据“内强免疫、外堵疫源”的原则,凡从外县(市)调入的畜禽及其产品一律实行调运地基地认证、产销两地联防、产品质量承诺备案、调运经营资格认定、入境集中报检、宰前5%生猪尿样快速检测等措施,规范动物及其产品调运和交易行为。
三、探索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1、完善检测监管网络。建设了义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系统和义乌市农业安全监控网,设立了30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果蔬农残监控点和10家无公害规模猪场“瘦肉精”等违禁药物产地监控点,实行实时产地监控,市、镇(街)、基地三级监控体系筑起一道放心消费的“防火墙”。
2、加大政策引导。每年的农业产业专项扶持资金中单列260万元的生态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农业标准化、“三品”认证等奖励。新制定并公布农产品地方标准,予2万-5万元的奖励;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的予1万-3万元的奖励;各无公害基地产品经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抽检合格的按基地面积给予3000-5000元奖励;新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予1万元的开办经费;对成立时间1年以上,运转正常,推动当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明显,经考核合格的予5000元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