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阎良无公害瓜菜俏卖春秋
立春一过,陕西西安阎良区武屯镇宏丰村菜农郭宝文又忙活起来。2月10日前,他就把4亩菜地浇足了水,等月底移栽辣椒、茄子。去年辣椒、茄子赚了2万多块钱,8亩秋芹菜赚了3万多块。“俺不担心卖,我的菜品质好又能赶上茬口,问题不大。”有信心的不止郭宝文一个。“我们合作社去年有3000多吨芹菜卖到南方,供不应求还价格平稳。”武屯芹阎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克民说,这个合作社的农户有1270个。
阎良区农林局副局长邢崇军说,前些年,农民盲目跟风,面积过大、销售渠道不畅曾直接影响到阎良蔬菜的发展。经过调整,目前早春瓜菜的面积稳定在11万亩,秋菜保持3万亩左右,关键是品质提升了,市场表现就会好起来。近两年,早春蔬菜的亩均效益达5000多元,秋菜效益也保持在3000元左右。以早春菜(西葫芦、辣椒、茄子等)、甜瓜、芹菜、甘蓝为代表的阎良瓜菜春俏西北、秋卖江南的销售格局日渐明朗。
绿色防控,把无公害种出来
“无公害生产从瓜菜育苗的时候就得抓。”孙克民指着合作社拱棚里刚刚移栽的结球甘蓝苗说,农民自己配制的育苗营养土里只准用少量的杀菌剂,“我们合作社吸收了一个农资门市部加入,统一供药供肥。要杀虫,棚里有黄板,田里有杀虫灯,用药就是生物农药。”
这个合作社的6000亩菜地被列入阎良区蔬菜病虫无公害植保新技术示范项目,菜地里有规律排列的频振式杀虫灯让菜农获益匪浅。“经我们测算,使用杀虫灯的田块每年可减少用药5~7次,亩可节约成本90元左右;同时,蔬菜的产量、品质提高了,以甘蓝为例,一亩可以少剥掉1000斤带虫眼的菜叶,增加效益达300元。”阎良区农技站站长姚建华给记者算了笔细账。
姚建华说,2007年以来,为实施绿色防控,省市区三级投入5万多元购置杀虫灯,核心防控面积达到2000多亩,辐射带动了1万亩。去年,该区还推广了黄板诱杀60多亩、防虫网300多亩以及遮光网3000多亩。
该区还结合省、市农资专项治理行动等,组织执法人员对农资市场进行巡回检查。2007年起,该区每年对农资经营户进行不少于2次的培训。目前,高效低残留农药覆盖率已达90%以上。“国家不让用高毒有机磷农药之前我就不用了,一直用生物农药,我种的菜自己也吃!”菜农郭宝文很肯定地告诉记者。
标准化生产,把品质提上去
“四膜覆盖,配方施肥,双蔓整枝,一株四瓜”是记者在阎良当地听到的甜瓜种植技术口诀。姚建华解释,按标准建棚,凭配方施肥,当甜瓜长出2个蔓时,就要除掉旁枝,保证一株苗只产4个瓜。按照这个技术要求生产的甜瓜大小、形状、口感都能达到标准要求,品质自然提高了。
为让农民掌握标准化生产技术,阎良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和区级技术骨干,使60%的农户受到农业科技培训。同时,探索了以院校为依托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在该区建立了2个瓜菜试验示范站,2008年又建立了西瓜试验示范基地,带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我们合作社每年都能组织30多次的农民培训。”孙克民说,合作社就是把农民联合起来多挣钱,不懂技术、不讲标准肯定不行,“最起码的,如果不懂用药要求,就会影响生产。”尽管现在不少农民还不熟悉、不习惯做生产记录,但他要做给农民看,“以前大家都不知道‘无公害’,现在不就很自然地做起来了嘛!”
2008年,阎良区北屯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成后,基地给生产大户下发了统一制作的“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和“培训记录”,指导农民如实填写,完善质量追溯。
重检测认证,把品牌树起来
在芹阎蔬菜专业合作社检测室的墙上,记者看到了蔬菜调运、农药残毒安全检测等4本记录。孙克民说,合作社生产的每一批菜都必须通过自检,“检测有问题的,上不了合作社的收菜车。”
该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主任王晓荣介绍,除了2007年设立的“芹阎”自检点外,2008年又在新兴蔬菜协会、阎良甜瓜协会等设立了3个检测点,都配备了农残速测仪。瓜菜集中上市期间,该区组织流动检测车随时随地抽检。该区还在批发市场及大型超市设立3个检测点,要求建立蔬菜进销档案,批批检测公示。
“检测的目的一要保证安全,二要树立品牌。”王晓荣说,该区先对进入上海市场销售的甜瓜实施产地证明制度。2008年春,共为50余吨甜瓜开具了产地证明等材料。秋季,又在芹菜销售中推广了这一做法。
2008年,阎良区申报的11个无公害农产品和6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分别通过了农业部的认证和陕西省农业厅认定。至此,该区无公害农产品达到18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总面积超过8万亩,“阎良相枣”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王晓荣欣喜地告诉记者:“今年,我们区正在实施整区环评,完成之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更有保证。”

提示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