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出口提速 “进口”安全是关键
从欧洲的疯牛病、日本奶制品中发现的大肠杆菌,到不久前的福寿螺、苏丹红事件,如今人们对于食品安全可谓日益重视,对农产品而言也意味着市场准入的门槛不断提高。怎样应对这样的变化,突破技术贸易壁垒,使四川农产品走出去的步伐迈得更好更快?日前商务部在成都举办了2007年农产品重点出口市场质量安全法规培训,许多业内专家为到场的四川农产品企业带来了最新的对策。
出口现状乐观
突破瓶颈在于质量提升
四川省商务厅副厅长刘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四川是农业大省,具有农产品出口的优势。去年,四川省的农产品出口收入为4.83亿美元,占全省总出口收入的7.3%,而今年截至7月,我省农产品的出口收入为3.18亿美元,占全省总出口收入的7.02%,同比增长了25.4%,因此,可以说四川省农产品出口的现状是很乐观的。
“当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十分棘手的问题,四川作为农业大省,要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转变农产品出口增长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刘欣说,具体来讲有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个别企业、个别产品不符合质量安全的标准,引发了一些食品安全隐患;其次,由于国内外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不一致,这一信息没有能够让生产企业及时了解,因此造成了出口产品不达标,遭到国外的投诉;再者就是安全问题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在国外媒体炒作下带来的负面影响扩大化。
“因此,面对这些问题,四川农产品出口要针对国外标准来适当提高自身的质量安全指标,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督。同时,我们政府职能部门也将加强对企业的信息服务功能,让我们的企业及时了解到国外的需求,努力地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安全。”
确保食品安全
从建立溯源档案开始
“苏丹红、多宝鱼、福寿螺……面对有质量安全问题的产品,现在商家和企业的一贯做法就是立即从市场上‘撤柜’,然而,这样做远远不够,只能治标而不治本。”国际注册主任审核员梁黎东明确表示,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要从根本上杜绝这一类食品安全事故,重在“食品追溯”。从原料、加工、包装、运输、分销、接收等供应环节上严格把关。
他指出,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薄弱点,在于产品的来源和生产信息没有和消费信息联系起来。而对于食品追溯这一制度的建立,许多国家早有明确规定,如欧盟从2005年1月1日起,就要求凡是在欧盟国家销售的食品必须要具备可追溯性,否则不允许上市销售。对于进口食品,不具备可追溯性的食品禁止进口。在美国也有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等应建立记录保存的法律要求。
“因此,在我国建立起一套快速、有效和可信的信息追查系统是很重要的,也是必须的。”以牛肉产品的追溯为例,凡一种牛肉产品要上市销售,那么,它的产品批号、牛头或牛耳来自哪头牛、牛的原产国、初加工在哪里完成、深加工又在哪里完成、以及加工者是谁、屠宰场是哪一间等都应有明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