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灾区农产品质量安全
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农业造成严重损失,动物防疫工作艰巨,质量安全监管能力面临考验。农业部全面部署,灾区积极行动,其他地区密切配合,防控动物疫病、加强检疫检验,确保灾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好农业抗震救灾工作。
农业部:全面部署,严防疫病威胁灾区质量安全
人畜共患病疫情防控一头关系到畜牧业生产、农产品供应、食物安全,一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5月13日,农业部下发《关于做好农业抗震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指出千方百计防止动物疫病暴发是农业抗震救灾工作的关键,要强化消毒、强化监测、强化无害化处理、强化灾后免疫、强化检疫监督,严格产地和屠宰检疫,防止病死畜禽流入市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当日,派出专家工作组,赴四川指导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5月14日,农业部抗震救灾专家组对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提出五点要求之一即“加强检疫监管工作,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要加大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监督工作力度,防止病害动物和动物产品流入市场,严厉打击不法商贩利用灾区物资短缺状况出售病死动物及腐坏的动物产品。
5月21日,农业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切实保障灾区农产品供应和质量安全,要加强安全生产技术指导和市场质量抽检,严防病死畜禽、水产品和腐烂变质农产品流入市场,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灾情发生后,农业部先后调拨了669.5吨消毒剂、38000台消毒器械等防疫物资,组建4支部省联合动物防疫应急分队,分赴灾区市县由外向里开展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和环境消毒工作。截至5月21日,已清理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2.09万个,消毒圈舍15075.9万平方米。
四川:加强监管,有序恢复质量安全工作能力
5月17日、21日,成都市农委、四川省农业厅分别发出通知,要求加强灾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和生产过程等关键环节的监管,加强灾后环境监测,推动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严格产地和屠宰检疫,防止病死畜禽流入市场;加大对蔬菜、水果、大米、猪肉、禽蛋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力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报告制度等。
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周南华介绍,近期将组织技术人员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投入品,严格按照农药安全间隔期的要求采收上市,加强农业生产环节用药检查;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的农产品农残抽检,特别强化对进入灾区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抽检力度。
四川省内灾情较轻的地区,已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力度。成都市大邑县抽调2名工作人员从5月18日起,参与救灾物资中的鲜活农产品质量检验。5月20日起,乐山市农业部门对城区部分批发市场、超市及蔬菜收购点的农产品进行全面检查,除日常监测外,重点加大了对运送到灾区的农产品检查力度,已对捐赠灾区的350多吨蔬菜进行了速测。
地震中受灾较重的广元市,5月13~21日对所辖县区的食品经营店、食品流动送货车辆等进行检查,在销售蔬菜、禽蛋、鲜肉集中的地方使用食品快速检测仪进行现场检测。
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质量标准科科长陈静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对阿坝、德阳、绵阳等重灾区的无公害基地的重建、质量安全工作系统的恢复进行调查和组织。阿坝州农业部门报告,汶川县1万亩生态茶园、4000亩猕猴桃、1500余亩甜樱桃、1万余亩中药材生产基地被毁;绵竹的无公害食用菌、安县和北川的无公害茶叶等损失严重。部分地区农产品质量检测设备受损的情况正在汇总中,以保证重建工作有步骤展开。
非灾区:紧急援助,为灾区质量安全工作助力
为确保抗震救灾食品质量安全,江苏省徐州质检所成立了以食品安全检测专家为主的抗震救灾食品安全检测服务队,5月16日起对全市200余家米、面等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重庆市质监局对向灾区提供食品的生产企业实施24小时驻厂检验,每2天对重点产品进行1次抽样并实施全项目检验。
海南无公害蔬菜县澄迈县承诺,5月20日起,每天向地震灾区发运5吨瓜菜,直到灾区恢复生产。该县县委书记杨思涛表示,县里对运输到灾区的瓜菜比供港澳的标准要求更高,县农业检测部门对瓜菜进行严格检测,把最好、最优、最放心的瓜菜送到灾区。
全国各地在加强对抗震救灾食品质量把关的同时,针对灾区检验检测能力受损和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特殊需要,援助灾区恢复检测能力。5月18日,吉林省将吉大小天鹅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25件重1.26吨的食品安全检测仪运抵四川灾区;黑龙江质监部门组织赴抗震救灾专家工作队携带快速检验检测车等设备,协助当地对销往灾区的食品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