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第3期:全国打击食用农产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根据卫生部、农业部等9部委《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方案》和《农业部关于开展全国打击食用农产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的紧急通知》的要求,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整治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开展了自查自纠和督查,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作任务。
一、开展的工作与取得的成效
(一)自查自纠工作全面完成
各地农业部门按照整治方案的要求迅速行动,履行职责,周密部署,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方案,成立工作小组,开展摸底调查,实施专项督查,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各项工作开展扎实有力。自查自纠阶段全国农业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3.6万多人,检查生鲜乳收购站1979个,检查奶牛养殖厂34467个,印发宣传资料68.21万份,抽检生鲜乳1758批次,立案查处10起,查获销毁不合格产品20.45吨。
(二)生鲜乳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100%
2008年12月,我部对北京、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山东、河南等6个奶牛主产省进行生鲜乳三聚氰胺监测。共抽检660个生鲜乳收购站的660批次生鲜乳样品,三聚氰胺含量全部符合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规定,合格率连续3个月保持100%。
(三)全面部署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要求,针对农业生产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隐患,我部印发了《200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实施方案》。2月12日,我部召开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陈晓华副部长对整治活动做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种植、畜牧、兽医、渔业四个行业司局分别结合各产业特点,对专项整治工作做出具体安排。
(四)启动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
农资打假作为整治活动的重要内容,我部高度重视,迅速部署。2月17日,我部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监察部、公安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供销总社等九部门,召开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立即行动起来,迅速开展2009年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尽快形成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等坑农害农行为的强大声势,切实维护农资市场秩序,确保农资质量,满足生产需要,深入推进抗旱春管和春耕备耕,为力争今年粮食和农业有个好收成提供重要保障。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根据《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方案》的总体安排,下一阶段,我部将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一)全力做好生鲜乳清理整顿工作
检查《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执行情况。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监测13000批次。监测工作围绕“一个中心、两个重点”全面展开,中心任务是严厉打击生鲜乳中违禁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违法行为,重点环节是生鲜乳收购站和生鲜乳运输车辆。曝光一批在生鲜乳中违法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经营单位,查处一批违法犯罪单位和个人。
(二)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方案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种植业产品、生鲜乳、饲料、兽药及兽药残留、水产品、“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和农资打假等七项专项整治行动。以农业投入品监管和农业生产过程控制为重点,强化监督检查,加大监测力度,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能力和水平。及时总结专项整治的经验,建立完善一些管长远的制度。
(三)切实抓好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
今年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坚持标本兼治、打防结合和属地管理原则,加强部门配合协调,落实任务和责任,在春耕备耕等重点农时,围绕种子种苗、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农机和水产苗种等重点产品,狠抓审批、生产和流通等环节的监管,加强农资质量监测,强化大要案查处,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和非法生产经营违禁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大力推动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着力构建农资监管长效机制,推动农资市场秩序持续好转。
(四)严厉打击在生鲜乳中非法添加β-内酰胺酶和皮革水解蛋白的行为
2月4日卫生部等九部门公布了《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第二批)》。我部将以生鲜乳生产、收购和运输环节为重点,针对生鲜乳中添加β-内酰胺酶和皮革水解蛋白等非食用物质开展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在生鲜乳收购中添加β-内酰胺酶和皮革水解蛋白等非食用物质的行为,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

 提示信息
提示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