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辽宁:面上落实、点上示范 海城市多种形式完成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日期: 2013-08-14 16:38 作者: 来源: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 【字体: 打印本页

  海城市是辽宁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13个示范县之一。此项工程既是一项惠民工程,更是一项富民工程。针对项目实施工作,海城市高度重视,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特大洪涝台风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本着“坚持政府扶持,农民为主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向主产区集中、坚持连片建设,整体推进、坚持建管用并举,确保实效、坚持规范管理,阳光操作、坚持公平公正,倾斜灾区”的原则;采取面上落实、点上示范的方式,扎扎实实进行了认真及时的落实。

  一、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制定方案

  4月23日,农业部、财政部组织召开了2012年农产品初加工补助项目培训班;8月7日,辽宁省农委、财政厅组织了辽宁省的农产品初加工补助项目培训班。培训会议后,海城市将上级会议精神及时向局党委、市政府进行了专题汇报,引起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按照领导要求,根据农业部、财政部以及辽宁省农委、财政厅文件精神,结合海城市实际情况,制定了《2012年海城市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海城市2012年补助项目的实施要求和程序以及2012年补助项目扶持重点是新建的并竣工投入使用的果蔬恒温冷库和烘干设施,并将方案通过电子文档上报到省农委农产品加工局。

  (二)广泛宣传,充分发动

  海城市对农产品初加工补助项目进行了广泛宣传,让广大农户、合作社了解党的此项惠民政策,提高农户农产品加工设施建设的信心和积极性。8月15日,海城市组织召开了全市农产品初加工惠民工程工作布置专题会议,通过以会代训的方式对全市镇区农办主任进行了培训;根据省农委工作要求,紧密结合“阳光工程”,在8月中下旬,分别以王石、马风、接文3个重点镇区个为核心,组织了全市申请设施补助的农户、合作社补助项目培训班。通过培训,把党的惠民政策宣传到广大农民中去,让广大农民充分理解党的惠民政策,掌握补助项目的要求及有关申报程序,为扎实稳妥落实补助项目奠定基础。

  (三)抢抓机遇,狠抓落实

  由于辽宁省实施补助项目较迟,特别是海城市8月4日遭遇了60年最大的洪涝灾害,8月28日又遭受了“布拉万”台风的袭击,面临的工作任务是时间紧任务重。但他们克服了诸多极为不利因素,按照实施方案急中求稳、快中保质,扎实有效地落实补助项目的实施。首先,会同市财政部门于8月15日组织召开了由各镇区农办主任参加的工作落实及培训会议。会上传达了省农委财政厅会议精神,布置了海城市2012年补助项目任务和要求,培训了补助项目的相关政策和相关程序,并按照农业部、省农委要求明确了海城市补助项目技术指导单位是北京博泽制冷有限公司。其次,安排镇区主管业务部门及专职人员,抢抓时间,深入村屯,宣传发动与落实申请齐头推进,指导农户、合作社根据实施方案,结合本身需求认真填报申请表,保证申报时间,确保申报质量。与此同时海城市农经局业务部门分工包片,指导镇区开展工作,加班加点周六、周日不休息,连续工作狠抓项目落实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此项惠民工程的前期落实工作。

  (四)走村到户,严格初检

  截至8月末,海城市的冷库申请补偿填报工作圆满结束。通过各镇(区)审核并填报了2012年新建冷库补偿申请的农户、合作社达220个,申报类型以简易式、组装式恒温冷库为主,附带多功能烘干窖、通风库及贮藏窖等各式冷库276个之多。9月20日开始,历时2个月时间,由海城市农村经济局牵头,会同市财政局农业科及镇(区)负责人依据国家、辽宁省制定的验收规格及标准及海城市项目实施方案,深入镇村,挨家逐户的进行实地考察、严格把关,对申报项目进入了严格的初检,为下一步的准确录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11月20日,共检查了王石、马风、接文、英落、析木、岔沟等13个镇区94户农户、5个合作社共167个冷库及烘干设施。经过严格初检,最终确定2012年补助设施122个,其中简易式冷库107个,包括10吨6个、20吨49个、50吨52个;组装式冷库13个,包括50吨2个、100吨11个;另外还有日烘干果蔬10吨设施2个。

  (五)面上落实,点上示范

  海城市在2012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落实上,切实本着“惠民富农、农民自主、公平公正、建管用并重、突出重点、倾斜灾区”原则。在具体实施中采取“面上落实、点上示范”的措施,根据国家、辽宁省及海城市实施方案要求,针对2012年新建恒温冷库给予普遍补助,让党的惠民政策惠及广大受益农户,实行面上落实;同时本着“集中连片”的原则,在海城市水果主产区,以海城市宇光南果梨专业种植合作社、九龙川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盛之源山楂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为重点,奖补集中连片、高标准新建冷库,实行点上示范。

  2012年,海城市宇光合作社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恒温冷库5座,九龙川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灾后重建组装式冷库3个、烘干果蔬设施2套,为全市水果规模化、标准化初加工做出示范。通过合作社的示范,让党的惠民政策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六)公平合理,倾斜灾区

  2012年,省里落实项目时已经是8月7日,海城市又遭受了8.4、8.28特大洪涝、台风自然灾害袭击,给补助项目的落实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在补助项目项目落实中,结合抗灾自救工作,本着“公平合理,倾斜灾区”的原则,把有限的补助资金落实到最需要的灾区项目上,让受灾的农户充分感受到国家惠农政策的温暖。对遭受8.4、8.28特大洪涝、台风灾害的镇区灾后重建项目,符合标准的给予大力倾斜,落实了接文、析木、岔沟等受灾严重的镇区扶持设施12个,其中,烘干设施2个,恒温冷库13个。

  二、取得的成效

  2012年,海城市按照国家、省市实施方案要求,在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结合海城实际,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得到认真、扎实、稳妥的落实,收获巨大,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充分体现党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直接惠及广大农户、合作社,从农民的最直接、最根本利益出发,以减少农民产后损失为手段,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均衡供给为根本目的,充分体现了党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

  (二)是脚踏实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实践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是农业部通过深入全国各地,进行充分基层调研、科学分析论证提出的又一项国家惠民工程。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增加供给、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提高质量、保障加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科学制定方案、合理安排项目,确保农产品减少产后损失、增加有效供给,实现我国农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

  (三)是促进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重点是对农户、合作社自主建设的用于存储农产品的初加工设施给予财政资金补助,有效地解决了农户、合作社在农产品存储等初加工中存在的资金、技术方面问题,有效地延长农产品销售时期,最大限度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更加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大大地提高了农产品存储量,为均衡供给、保障加工奠定基础,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壮大农业产业链条,有力地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2012年,海城市通过严格验收确定了13个镇区122个设施获得财政补助资金。其中,100吨组装式恒温冷库11个;50吨组装式冷库2个;50吨简易冷库52个;20吨简易冷库49个;10吨冷库6个;日烘干10吨果蔬设施2个。

  通过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海城市农民自主建设恒温冷库热情极高,2012年新建恒温冷库120个,新增储存能力3.5万立方米,新增年一次储存量1万吨,增加收入1000万元。实实在在发挥了惠农工程“四两拨千斤”的扶持作用。

  三、建议

  海城市水果(南果梨)、蔬菜生产和食用菌生产是农业主导产业,家庭恒温冷库建设已有近20年历史,有很多设施设计不合理、技术不过关,已经老化,需要改建重建,建议2013年扩大海城市的奖补范围,将改造建设果蔬冷库、新建烘干设施及大型通风库、储藏窖纳入奖补范围。

  海城市经过多年的努力,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形成了东部山区以南果梨为主的经济林产业带、中部平原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产业带、西部沿河以优质稻米为主的商品粮产业带;围绕“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一县一业”发展培养了南果梨、设施蔬菜、食用菌主导产业。经统计,目前全市以南果梨为主的水果面积达49.6万亩,总产量35万吨;设施蔬菜面积51万亩,总产量140万吨;香菇8000亩8000万棒,总产量8万吨。合计全市果蔬总产量183万吨,目前全市一次储藏、冷藏果蔬产品能力仅为15万吨,(包括2012年新增一次储藏能力1万吨)仅占总产量的8.2%。农民收获的农产品储藏能力、技术急需大幅度提高,更需要国家财政资金的进一步扶持。

  恳请国家、省按照突出主产区、倾斜灾区的原则,在2013年加大对海城市奖补资金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