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夏粮三“变”
今年夏粮收成不错:看总量,达12995万吨,比2011年增加356万吨,总产量超过1997年12768万吨的历史最好水平;看单产,达4713公斤/公顷,比上年增加127公斤/公顷,单产提高对产量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9%;看品种,“重中之重”的冬小麦,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九连增”。
不过,悉心梳理一下夏粮丰收的点点滴滴,我们不难发现,比上述数据更重要的,或许是这背后的三处深刻变化。
这头一变,是理念。
去冬今春以来,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朋友口中,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拐点”一词――就单产而言,2004年至今虽有大幅提高,但增幅却已经开始下降,越是连年增产,离所谓的“天花板”就越近,出现“拐点”的几率和风险就越大。对此,要充分重视。
从对“拐点”的理性讨论中,至少可以得出两点结论:其一,各方愈发充分地认识到,尽管这些年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粮食稍有闪失,就会影响大局。其二,粮食生产要尊重规律,讲求科学,不能盲攀。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前些日子,夏粮尚未开镰之时,许多地区在展望今年收成时,大多采用了确保“九连丰”、力争“九连增”的提法。前者用“确保”,后者用“力争”,既体现了尽力而为,又体现了量力而行,在“靠天吃饭”仍然影响较大的粮食生产领域,这种谨慎的科学态度值得肯定。
其实,不再过分追求连年增产,还有另一层深意:要对支撑粮食生产的要素条件多作客观分析,要给粮食连年丰收后堆积的陈化粮多找合适出路。
第二变,是手段。
今年夏粮为何再次丰收?用农业部负责人的话说――政策好、科技强、工作实、天帮忙。
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政策与技术结合,以政策推动技术,成为确保丰收的新手段。
这里举个例子。今年,中央财政第一次大面积集中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对冬小麦“一喷三防”等6项技术实施补贴,这标志着,我国农业补贴从“联地计补”向“联技计补”转变。
政策与技术相交为用,实现了技术落地、技术到位,极大调动了农民采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科技增粮”的身影,在今年夏粮丰收中很是活跃。
与此相似的手段创新,还有不少,大家不妨留心一瞧。
最后一变,是机制。
看似风调雨顺,实则工作在前。今年夏粮丰收,体制机制创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也举个例子。从冬前控旺到防范“干热风”催熟,针对关键阶段可能发生的灾情,相关方面都做到了有技术方案,有物资储备,有政策支撑。由此不难发现,“见事快,动手早”,关口前移,已经成为保供稳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掌握可靠粮源的重要一环,也为保障市场供应打下了坚实基础。
夏粮丰收,话题难收。丰收后如何避免“谷贱伤农”,愈显紧迫而重要。我们期待,在接下来的夏粮收储环节,能够迸现出更多有益于发展的“新变化”。
相关新闻
- 农业农村部启动“奋战100天夺夏粮丰收行动” 2020-03-02
- 河北省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2019-06-18
- 吉林省多措并举确保粮食丰收 连续两年保持750亿斤以上水平 2021-01-13
- “十三五”期间吉林省粮食生产站稳700亿斤台阶 2020-11-03
- 农业农村部召开党组会议强调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力以赴完成“三农”工作... 202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