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建德市以农安信用为抓手、以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为载体、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创新模式、深度融合、数智赋能,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市具有农安信用等级的生产主体(户)有663家,其中A级22家、B级536家、C级105家,C级以上主体约占杭州市五分之一。同时,建德市在草莓、鸡蛋、茶叶等产业上率先探索推行小微主体农安信用小c等级,目前全市共有小c等级小微主体597家。
一、数智引领,打通农安信用应用快车道。在浙江省数字化改革背景下,“建德数智草莓”平台成为省农业农村厅第一批“先行先试”多跨应用场景。该平台实现“信用+服务”有机融合,上线后仅用半个月时间就快速复制到建德鸡蛋产业,开启农安信用数智化应用高速通道。一是多跨协同,拓宽行业应用面。农业农村、税务等部门,银行、保险等机构,农资、农产品等销售企业,入驻该平台提供应用支撑和服务。二是全程服务,提高用信加速度。聚焦种养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为主体提供技术、生产、购销、政策等服务,让生产主体学习技术、采购农资、销售产品、获取贷款、办理保险、享受政策等实现“最多点一次”。三是阳光模式,增强信用生命力。通过“小草莓、大信用”农安信用场景小故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生产主体解读科学规范建档、动态精准监管、系统自动评分、等级关联应用的模式,让农安信用在阳光下运行,形成失信能及时惩戒、守信能及时褒奖的机制。
二、证信融合,铺平农安信用主体共富路。在基地准出环节,对食用农产品采取“合格证+追溯”的形式,让农产品既有“身份证”又有“金名片”,为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提供载体。今年以来,全市印制、使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达67.9万张。一是实行农产品合格证“3832”新模式。按照“要我这么做”向“我要这么做”再向“必须这么做”的思路,创新实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3832”模式(三百经营主体、八类定制样式、三个追溯等级、两张合格证件),推动主体(户)从能用向会用、会用向好用、好用向愿用转变。其中,九仙生物的扎带合格证,已成为消费者信赖的小扎带。二是实行农户溯源管理新模式。将小c信用等级农户纳入建德鸡蛋、建德草莓、建德苞茶等公共品牌应用对象,小农户如同规模主体一样,享有“枚枚是信用 蛋蛋有承诺”的建德鸡蛋公共品牌。三是实行证信互融新模式。把农安信用等级要素纳入电子合格证内容,扫描合格证二维码即可看到最新信用等级,通过“以证亮信,以信量证”真正实现“信用+合格证”的有机融合。
三、奖惩联动,重塑农安信用运行新机制。出台建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联合奖惩十条措施,推动生产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逐步由被动监管向主动提升转变。一是引导好,让主体在“信用+应用”中得到认可。通过探索推行小微主体农安信用小c等级,小微主体成为农安信用应用对象,促进了小微主体以重信用守承诺来规范种养殖行为。在建德鸡蛋、苞茶、草莓等品牌包装中心,实施以农安信用等级为核心的准入机制,通过市场倒逼生产主体重视信用。二是激励好,让主体在“信用+应用”中得到实惠。推荐农安信用等级B级以上规模生产主体和C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参加省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绩效评价,176家主体根据评价结果A级、B级、C级可分别获得10万元、5万元、2万元奖励,将兑现奖励资金406万元。2021年,建德市农业农村局和农商银行联合发布“共富˙农安贷”产品,截至今年9月底,共为211家信用等级B级以上主体发放贷款1.87亿元,年度预计节省利息405.75万元。三是监管好,让主体在“信用+应用”中得到督促。根据主体农安信用分值变化、指标预警、信用等级情况,分别实施动态监管、精准监管、分级分类监管的新型监管模式。在产业核心区块(如草莓、稻香、桔子等小镇),推行“信用+区块网格”的监管模式。在公共品牌行业(如草莓、鸡蛋、苞茶等行业),推行“信用+行业网格”的监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