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面源污染防治 > 经验交流

紧扣“一控两减三基本”,引领绿色循环发展

日期: 2015-09-14 15:13 作者: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广河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方,是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大门”。全县辖6镇3乡102个村,总人口22.7万人,总面积5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22人,回族、东乡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8%,人口稠密,资源贫乏,是国列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总耕地面积42万亩,其中山旱地36万亩,占86%;年平均降雨量441毫米,蒸发量1257毫米,无霜期140天,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区。

  近年来,广河县立足县情实际,紧紧围绕省州农业发展的总体安排部署,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广旱作农业,着力培育草食畜牧业,有效促进了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2009年、2012年、2014年三次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列为全国50个县之一、全省唯一的高产创建整县推进示范县;被甘肃省农牧厅列为全省民族地区“养羊大县”和“种养结合示范县”。经过几年的实践,初步走出了一条以旱作农业为基础、以秸秆利用为依托、以草食畜牧业为突破、以能源沼气为辅助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子,基本实现了自然降水高效利用,化肥、农药施用总量显著减少,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粪便、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主要做法是:

  (一)自然降水得到高效利用。在省州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广河县从2005年开始推广旱作农业全膜双垄沟播技术,2014年达到36.11万亩,实现了适宜种植区全覆盖,粮食产量2014年达到29.23万吨,比2005年增加94.8%。经省农牧厅专家实地测产,广河县全膜玉米自2006年以来平均亩产在830公斤以上,每毫米降雨生产粮食1.9公斤,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在旱作区实属不易。2011年9月28日,由省农牧厅组织,邀请国家农业部玉米专家组成员、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及省内专家联合组成专家组,对广河县旱作农业进行了部级抽测。专家组对甘肃省的高产创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在半干旱地区获得了如此高的产量,从水分的利用效率和有限水分的生产力来看,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最高的。

  (二)化肥使用量显著减少。通过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农村能源沼气,产生丰富的有机肥资源,据测算,亩均施农家肥6吨,进而减少了化肥施用量,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农作物种植效益。2014年农田化肥施用量3.1万吨,比2005年的5.2万吨减少40.4%。

  (三)农药施用量显著减少。2014年广河县玉米、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8.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2.6%。玉米全部使用高产优良新品种,马铃薯脱毒种薯达到95%。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80%、7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普及率达95%以上,商品有机肥使用量增加30%以上。由于新品种具有显著的抗逆性和抗病性,减少了农药过量投入,提高了农产品安全水平,减少对环境污染。2014年农药使用量25吨,比2005年的38吨减少34.2%。

  (四)玉米秸秆基本利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大面积推广,不仅促进了粮食增产,同时也产生了丰富的玉米秸秆。据测算,2014年全县秸秆总量达68万吨(风干重),为发展草食畜牧业储备了丰富的饲草资源。为此,县上将草食畜牧业列为全县重点培育的富民产业,抢抓省上扶持机遇,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在思路上,坚持以千家万户养殖为基础,以联户养殖为方向,以秸秆利用为重点,以科技服务为支撑,以金融支持为动力,综合利用玉米秸秆,有力推动了草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立足县情实际,大力推广“人畜分离、联户养殖、集中管理、单独核算”的联户养殖模式,创出了一条最广大、最普通、最贫困老百姓稳定增收的路子。2014年,全县牛羊存栏130万只羊单位;建成联户养殖小区(场)191个;青贮窖池30万立方米;秸秆利用率达68%;畜牧业产值2.8亿元,人均养殖业收入1400元。

  (五)畜禽粪便基本处理。草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畜禽粪便,产生了丰富的农业有机肥资源。产生有机肥250万吨以上。目前,全县共建成户用沼气池20300户,约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一。畜禽粪便全部实现了沼气利用和腐熟无害化还田,基本实现了畜牧业“零”污染,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显著提高了耕地肥力,减少了化肥使用量,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废旧农膜基本回收。

  为了降低农田土壤地膜残存量,我们把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县上专门筹措资金,采取“政府号召、行政推动、财政补贴、群众受益”的办法,在每个村设立废旧地膜回收点,每个乡镇设立回收站,县上在城关镇设立回收总站,以每公斤1.2元的价格集中回收废旧地膜。同时,积极联系回收加工企业进行再加工、再利用,基本消除了农村“白色污染”。2014年共回收废旧地膜1700吨,回收率达到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