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专报2016年第12期(总第32期)
宁夏明确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七项重点任务
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农牧厅《关于全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意见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工作目标,明确七项重点任务,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切实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绿色发展。
(一)化肥使用量零增长。2015年全区化肥使用量110万吨,到2020年实现使用量零增长。一是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程,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林果为重点,推行测、配、产、供、施一体化服务;二是推广水肥一体化、侧施肥、机械深施肥技术以及新型肥料,提高肥料当季利用率;三是推广应用有机肥料,提升耕地质量;四是推广主要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绿肥还田技术以及扩大沼肥应用。
(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2015年全区农药使用量为2950吨,到2020年实现使用量零增长。一是强化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制定全区测报技术标准;二是集成推广适用不同作物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加快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制定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推荐目录,加大推广力度,逐步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四是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机制,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药包装废弃物全部回收处理。
(三)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2015年全区畜禽养殖产生粪尿合计约1150万吨,到2020年,实现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为85%,资源化综合利用率为90%。一是加快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科学规划布局畜禽养殖品种、规模、总量;二是将粪污处理设施建设作为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的重点内容,到2020年全区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三是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和生产,防止过量使用,促进源头减量;四是加强畜禽粪污综合处理与利用,因地制宜发展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加工,推广粪污处理实用技术,将相关装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并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四)治理农田残膜污染。2015年全区农业覆膜面积310万亩,残膜回收率76%,到2020年残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一是严禁生产和使用厚度0.01mm以下地膜,从源头确保农田残膜可回收;二是建立残膜回收加工机制,全区11个旱作节水农业示范项目县(市、区)要设立农用废弃地膜加工企业,覆膜面积10万亩建设1家加工企业,鼓励引导加工企业在覆膜面积2万亩以上的乡(镇)建立回收网点,或利用现有废品收购系统,为企业代收农用废弃地膜,制定回收网(点)管理规范和办法;三是通过政策支持、财政补贴、市场监管的方式,每年建设自治区级地膜污染治理示范区10个,示范推广先进高效的残膜污染防治技术,实现残膜零污染。
(五)深入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2015年全区主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630万吨,资源化利用总量504万吨,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一是依托养殖业发展,以订单生产为主要方式,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大力推广青贮、黄贮、秸秆压块打捆等实用技术;二是实施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推广使用联合收获、秸秆粉碎还田等机械,因地制宜推广水稻留茬还田、玉米秸秆粉碎深翻还田、堆沤还田等技术;三是加强秸秆焚烧督查管理,制定相关管理考核办法,层层落实禁烧责任制,建立秸秆焚烧管理长效机制。
(六)加强农村生活废弃物回收处理利用。2015年全区农村生活废弃物回收处理率已达80%。到2020年,农村生活废弃物回收处理率达到90%,全区9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农村地区工业危险废物无害化利用处置率达到95%。主要通过加强农村生活废弃物回收处理网络设施建设、科学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活废弃物分类回收处理机制、加强对农村地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单位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处理制度体系、加强绿色消费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引导等五种措施,全面推动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治理。
(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技术研发和集成示范。聚焦全区特色优势农业可持续发展重大科技需求,应用现代生物、信息、工程等先进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成因、阻控、消减等应用基础研究,积极开展肥药替代、病虫害绿色防控、肥药减施增效、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的研发和集成创新,强化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构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体系,保障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撑美丽乡村建设。
报送:部长、副部长、部党组成员,总经济师、总农艺师、国家首席兽医师、总畜牧师。
发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渔业厅(委、局、办),有关农业大学,各省级农业科学院。
抄送:部内相关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