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专报2016年第10期(总第30期)
河北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取得积极进展
2015年7月,河北省结合自身实际,印发了《河北省农业厅农业面源污染治理(2015-2018年)行动计划》(冀农保发〔2015〕6号),提出力争到2018年底,较国家提前两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一年来,河北省围绕工作目标,明确重点,综合施策,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全省预期实现农业灌溉压采能力达22.8亿立方米
大力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采取"结构节水、工程节水、农艺节水、机制节水"等四项举措,全省关停机井3063眼,试点区农业用水效率得到提高,初步形成压采能力15.2亿立方米。2016年度试点范围扩大到石家庄、张家口等9个市(区)的92个县(市、区),总投资20.5亿元。其中调整种植模式扩大到200万亩,推广冬小麦节水稳产配套技术700万亩,推广保护性耕作节水技术40万亩,推广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32.6万亩(粮食作物水肥一体化20.2万亩、蔬菜水肥一体化12.4万亩),预期实现压采能力7.6亿立方米。
二、化肥使用量增长率下降到0.5%以下
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15年实现农业县全覆盖,40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化肥使用量同比下降2.5%,5000万亩中低产田化肥使用量增速减缓。2016年,推广面积将达9000万亩次以上,化肥使用量年增长率降低到0.5%以下,比上年减少0.4个百分点。一是农企合作。注重市场主体培育,组织肥料企业,利用"互联网+"、农村电商等平台参与测土配方施肥,推进配方肥进村入户到田。二是技术推广。集成推广水肥一体化、粪污肥料化、新型肥料、分层施肥以及节水灌溉等新技术新模式。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300万亩次以上,推广缓控释肥料1000万亩次,生物肥料500万亩次,新型肥料示范推广比率达到20%以上。三是机制创新。健全"一网两站"配肥服务网络,以测土配方施肥信息服务网为平台,大力发展智能配肥、液体肥加肥两个服务站,全省建设配肥站或液体肥加肥站125个,调动企业生产、销售配方肥的积极性,实现由卖产品到卖服务转变,探索创新农企合作新机制。
三、京津冀协同推进绿色防治
2015年在15个县共建小麦、马铃薯、蔬菜、棉花农药减量控害示范基地30万亩,开展绿色防控面积达8800万亩次。2016年,力争现代农业园区、各类作物标准园、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区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田农药用量增长率下降1个百分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一是制定方案。印发《河北省2016年农药零增长工作推进方案》,明确5347工作法,即"五个量化指标,三层逐级分工,四项技术措施,七段时间节点"。二是示范推广。建立农药零增长主要农作物全程防控试验示范基地,集成推广全程防控模式,重点扶持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种植大户等统防统治,推动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三是协同推进。推进京津冀《植物疫情和重大农业有害生物防控协同工作框架协议》、《京津冀蔬菜病虫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协同建设合作协议》的落实,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检打联动、统一品牌标准,执行严格的退出机制,今年协同建设绿控基地70个,通过应用以非化学防治为核心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达到化学农药用量减少30%-60%的目标。
四、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
2015年,河北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为5960万吨,其中小麦秸秆2104万吨,玉米秸秆3256万吨。秸秆"五料化"利用率达到95%。今年夏收期间,秸秆焚烧火点66个,比去年同期减少130个,减少66%。一是明确重点区域。以"一环两带"(环京津和铁路、高速公路沿线)为重点区域,在三河等11个县整县推进秸秆全量化利用试点工作。二是强化政府引导。要求各试点县政府统筹项目实施,并明确在资金、土地、税收、科技、交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同时采取PPP等融资模式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切实发挥中央资金的引领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提升效益水平。赵县大力推广"小麦联合收获-麦秸切碎覆盖还田-夏玉米免耕播种"配套技术,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率达到100%,秸秆腐熟时间缩短,土壤有机质提升效果好;石家庄晋州利用小麦联合收割打捆机,对收割的小麦秸秆进行打捆,用于发电厂发电,每亩增收50元。
五、全省137个县划定了畜禽养殖禁养区
河北是畜禽养殖大省,2015年全省畜禽共产生粪便1.1亿吨。为切实加大畜禽养殖粪污治理力度,着力优化养殖布局,137个县已划定了禁养区,在安平等9个养殖大县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制定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畜禽养殖场(区)规模标准,共有1.2万家纳入减排范围,其中已有6612家建立了粪污治理设施,占55.1%。一是主体小循环粪污治理模式。全省98%的中小规模养殖场实行粪污干湿分离,尿液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干粪生产有机肥,解决养殖场自身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二是区域中循环沼气治理模式。在较大型规模养殖场,建设规模化沼气工程,除利用本养殖场的粪污外,还处理加工周边畜禽养殖场(区)的粪污、生产商品化沼气,建设村级集中供气管网、沼液沼渣转运等设施设备。三是县域大循环综合治理模式。依托大型养殖场或专业化生产企业,以种养集中区为基点,统筹布局农业废弃物收集、转运、发酵、提纯等配套设施,沼气用于发电,沼渣生产固体有机肥,沼液输送到种植基地消纳,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县域循环。
六、"一膜两年用"技术推广530万亩
河北省地膜使用面积达2000万亩, 超薄地膜使用量超过5.2万吨,占80%以上,当季残膜回收率不足40%,为推进地膜污染防治,主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推广加厚地膜利用。捆绑旱作农业项目的实施,在65个县春玉米、马铃薯、甘薯、谷子等作物上推广易于回收的0.01mm以上厚度农膜302万亩;二是推广一膜两用技术。为提高地膜使用效率,大面积推广一膜两年使用栽培技术530多万亩,并实现粮食生产高产。三是积极建立回收网点。利用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扶持建设一批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企业及回收网点,完善收储运体系,新增废旧地膜回收加工能力3800吨。四是探索地膜回收机制。以项目村为单位统一签订地膜回收承诺书,对地膜回收率高于80%的村,优先享受下年度补贴;对未履行回收承诺的村,取消下一年度地膜补贴。
报送:部长、副部长、部党组成员,总经济师、总农艺师、国家首席兽医师、总畜牧师。
发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渔业厅(委、局、办),有关农业大学,各省级农业科学院。
抄送:部内相关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