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专报2016年第4期(总第24期)
编者按:甘肃省自然条件严酷,水资源极为短缺,农业生产旱灾不断。通过以打水窖、修梯田、铺地膜、调结构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完善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核心的地膜覆盖技术体系,粮食生产实现了12年连续增产。甘肃省通过源头防控、市场培育、监督管理、环境营造等手段入手,建立了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新机制,形成了地膜综合利用监管新体系,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水平逐年提高,逐步形成“地膜增产增收、废膜回收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农业循环发展”的可持续利用模式。
坚持四抓四强化推进地膜综合利用
甘肃自然条件严酷,水资源极为短缺,农业生产曾经长期处于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通过以打水窖、修梯田、铺地膜、调结构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完善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核心的地膜覆盖技术体系,粮食生产实现了12年连续增产,建立了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新机制,形成了地膜综合利用监管新体系,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水平逐年提高,已由2010年的57.1%提高到2014年的75.4%,开创了地膜综合利用新局面。主要做法:
第一,抓政策驱动,强化源头防控。超薄地膜是造成残留污染的主要原因。甘肃省对地膜污染高度重视,超前谋划、积极应对,2009年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了《省农牧厅关于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意见》,2013年出台了《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明令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08mm的超薄地膜,以降低废旧地膜的捡拾难度,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政策上升到了法规层面;2014年发布了《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地方标准》,推动全省地膜生产质量整体提升;出台配套政策,政府连续多年招标采购厚度大于0.01mm的地膜,补贴投放农民使用,引导企业生产厚度大、强度好、耐老化、易回收的高标准地膜;尤其在招标采购时,把生产企业回收废旧地膜和厚度达标作为前置条件,对不履行废旧地膜回收、厚度达不到标准的企业,明确不得参与招标,推动建立了“谁生产、谁回收”的良性机制。同时,积极开展废旧地膜机械捡拾、可降解地膜试验推广工作。
第二,抓项目带动,强化市场培育。近年来,甘肃省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循环利用”的废旧地膜治理工作思路,在农业部等国家部委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先后争取到中央补助资金2.34亿元,省级财政投入9000万元,扶持建成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企业293家、乡村回收网点2148个,建立了布局合理、收集方便、市场运作的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体系。依托国家旱作农业专项资金,实施地膜覆盖技术补助,通过以旧换新等措施,提高了地膜回收利用率。在回收方式上,主要通过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发展回收经纪人、流动商贩,或在偏远地区设立固定回收点等途径,以市场交易的方式收购废旧地膜,使农民、回收网点、回收商贩、加工企业都能从中有利可图,形成了企业加工利用、回收网点收集、商贩流动收购、农民捡拾交售的市场化回收利用机制。另外,随着废旧地膜回收市场机制的成熟,纳入政府招标采购范围的地膜生产企业,积极履行回收承诺,在供膜地区组织回收废旧地膜。
第三,抓行政推动,强化监督管理。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已写入省委1号文件,并列入省政府重点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各级政府将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纳入生态保护考核指标体系实行目标管理,将地膜覆盖技术推广与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对工作不得力、监管不到位、地膜残留问题突出的地方,进行公开曝光和行政问责。通过土地、项目扶持、科技支持等政策,推动企业承担地膜回收主体责任,探索建立生产、销售、回收一体化机制。同时,严格监督企业地膜回收责任落实,明确对享受资金扶持的企业实行包片回收责任制,对纳入招标采购范围的地膜生产企业,要求严格执行供膜区废旧地膜回收协定。各级农牧部门依法承担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指导和监管责任,遵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在每年春秋两季集中揭膜覆膜期,与工商、质监、供销等部门开展农膜市场联合执法,督促企业落实包片回收责任和相关部门属地化管理责任,坚决打击省内超薄地膜、劣质地膜的生产、流通和使用。
第四,抓宣传发动,强化环境营造。通过持续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宣传教育,群众对废旧地膜残留危害认识明显提升,捡拾清理废旧地膜已经成为自觉行动。与此同时,通过宣讲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政策、建立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区等举措,引导市场化回收废旧地膜再利用。以甘肃省会宁县为例,该县现有规模以上加工企业2家、初级加工企业8家,乡村回收网点28个,常年从事废旧地膜收购的流动商贩约有50多人,形成了符合当地实际的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体系。废旧地膜回收企业以合理的价格敞开收购,激发了农民捡拾交售的积极性。由于当地农户已普遍使用0.01mm高标准地膜,亩均投入地膜7.5公斤,国家和省上补贴2公斤,其余5.5公斤地膜由农民自筹,实际上农户每亩投入成本约70元左右,而回收旧膜可得约11元左右的补偿收益,平均每户旧膜增收可达200-300元,捡拾交售废旧地膜已成为市场行为,形成了“地膜增产增收、废膜回收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农业循环发展”的可持续利用模式。
下一步,甘肃省将进一步抓好地膜综合利用工作:一是加强源头防控,强化市场监管执法,坚决杜绝超薄地膜在省内生产、销售和使用;二是加强过程控制,持续抓好春秋两季集中揭膜覆膜的监督管理,督促形成废旧地膜治理工作合力;三是加强末端治理,不断完善废旧地膜回收和综合利用网络体系,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报送:部长、副部长、部党组成员,总经济师、总农艺师、国家首席兽医师、总畜牧师。
发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渔业厅(委、局、办),有关农业大学,各省级农业科学院。
抄送:部内相关司局和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