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专报2016年第2期(总第22期)
广西制定五项具体工作实施方案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印发了《自治区农业厅关于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桂农业发〔2015〕75号),并随文印发到2020年发展节水农业、化肥零增长行动、农药零增长行动、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等五项具体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工作目标,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坚持控量提效,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提出切实加强农田节水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努力实现“一个促进”、“两个缓解”、“三个提高”的节水总体目标。即: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缓解农业生产缺水矛盾,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提高农业抗旱减灾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到2020年,全区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面积1750万亩。在旱作农业区自然降水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单产提高5%左右,节约肥料5%—10%;在精灌区节约灌溉用水20%—30%,节约肥料10%—30%,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单产提高10%以上,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单产提高20%以上;在水田灌溉区,亩节水100m3左右,肥料利用率提高2—4个百分点,水稻增产2%—3%以上。
重点任务:一是加强节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相结合,形成“蓄、保、集、节、用”一体化的节水农业新格局。二是切实做好土壤墒情监测等基础性工作,建立健全土壤墒情监测网络体系,为当地种植生产、节水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加快技术示范推广。建立示范展示平台,根据旱作农业区、精灌农业区、水田灌溉区的区域特征,分别采取相应节水技术进行示范,做到县县有示范。四是推行适应性种植方式。调整优化种植作物和品种结构,充分利用自然降雨,使作物生长需水期与雨季同步;培育、推广高产耐旱品种,改进耕作栽培方式。
(二)坚持减量替代,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
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牢固树立“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的理念,依靠科技进步,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和专业化农化服务组织,集中连片整体实施,加快转变施肥方式,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大力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增加有机肥源利用,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加强宣传培训和肥料使用管理,走高产高效、优质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到2020年,建立完善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科学施肥水平明显提升,确保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达到60%,农作物秸秆养分还田率达到60%,机械化施肥面积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0%以上,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提高到100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实现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
重点任务:一是深化测土配方施肥。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强化农企对接,按照“按方抓药”、“中成药”、“中草药代煎”、“私人医生”等四种模式推进配方肥进村入户到田;支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推广“测土信息公示、施肥方案上墙”的技术入户模式等。二是推进施肥方式转变。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头作用,推广适期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以及机械施肥。三是推进有机肥源高效利用。推广规模化“养殖+沼气+社会化出渣运肥”模式,发展种养一体化;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覆盖还田等技术;因地制宜种植绿肥;发展商品有机肥。四是提高耕地质量水平。通过集成推广保护性耕作措施,力争到2020年,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五是推进新肥料新技术应用。加强技术研发与新产品推广;分区域、分作物制定科学施肥指导手册。六是推进与农业主推技术结合。与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清洁田园”以及粮食稳定增产主推技术相结合,将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融合在一起。
(三)坚持减量控害,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
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依靠科技进步,依托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大力推广新型农药,提升装备水平,加快转变病虫害防控方式,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实现农药减量控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覆盖率达3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
重点任务:一是构建病虫监测预警与防控体系。建设一批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完善预警机制,加快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二是推进抗性良种选育与推广。加快高产、优质、抗逆抗病虫性强、适宜机械化作业的突破性作物新品种选育;加强新品种抗病虫性的审定,抓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基地)建设。三是推进科学用药。重点是“药、械、人”三要素协调提升,通过制定防治策略与方案,关键时期达标防治,推广高活性、低毒低残留农药,普及科学用药知识等方式实现科学用药。四是推进绿色防控。通过扶持一批现代企业开展绿色防控产业化推广、建设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区、培育一批技术骨干等途径实现绿色防控。五是推进统防统治。需要提升装备水平、技术水平、服务水平来加强统防统治。六是推进植物病情监控。搞好联合监测、组织联合防控、强化联合监管、防范疫情传入。七是推进科教素质提升。加强科技攻关,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基层农技骨干培训。八是推进融入标准化生产。全区“三品一标”基地以及各类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率先将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融于标准化生产过程之中。九是推进国际与区域植保交流合作。通过项目合作,学习借鉴欧、美、日、韩、台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做法和先进技术。
(四)坚持回收利用,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动。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树立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推进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为根本任务,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为有效载体,以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最终目标,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农牧结合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技术,构建高效的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粪便肥料化利用率达到6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其中直接还田率达到60%),当季农田残膜回收率达到70%以上,废弃农资包装物回收率达95%以上。
重点任务:一是推进畜禽粪便肥料化利用。推动种养结合,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秸秆回收利用,推广畜禽粪便工厂化堆肥处理、好氧发酵农田直接施用技术;探索建立分散养殖粪污储存、回收和利用体系。二是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因地制宜推动秸秆“五化”综合利用,逐步构建以秸秆肥料化、基料化利用为主,其他利用形式为补充的多途径利用格局。三是推进农田残膜回收利用。建设农田残膜回收网点和再利用加工厂,逐步健全回收加工网络,探索农用薄膜“以旧换新”机制,研究制定“以旧换新”政策。四是推进农资废弃物清捡回收。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废弃农资及包装物回收处理方案(试行)》,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运输主体、处理主体和监督管理主体,完善回收处理办法。
(五)坚持点面结合,实施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行动。
坚持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科技进步、创新体制机制的发展思路。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防治污染的根本出路,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以保障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最终目标,推进全区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启动重点地区土壤污染加密调查和农作物与土壤的协同监测,切实摸清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底数,实施农产品产地分级管理。大力推进污染耕地的修复与治理,对未污染耕地实施积极防控,有效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到2020年,初步建成全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控体系,不发生大面积的农产品重金属污染事件。
重点任务:一是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调查。在全区开展水稻等大宗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监测、评估,确定污染等级,制定修复计划、任务、目标和技术路线,实施全过程风险管理。二是建立耕地重金属污染数据库。在重点防控县(市、区)布设耕地土壤、农产品监测点位,监测重金属含量状况,全面掌握全区农产品以及耕地土壤本底和耕层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三是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与治理。建立农产品产地土壤分级管理利用制度,针对无、轻度、中度、重度、特别严重污染区域,分别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修复与治理。技术措施包括:施用重金属修复剂,合理施肥(包括施用硅钙肥、钙镁磷肥,增施有机肥,冬种绿肥压青还田等),治理酸化土壤,提高土壤pH值(施用石灰、酸化土壤商品改良剂等),水肥调控管理,种植镉低积累水稻品种。四是开展综合治理效果监测,实施耕地污染修复后评价。建立定期监测和公告制度,加密监测土壤环境质量;将监测结果建立安全档案,形成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网络;对耕地修复进行目标评估、过程评估、效益评估、影响评估、持续性评估等。
报送:部长、副部长、部党组成员,总经济师、总农艺师、国家首席兽医师、总畜牧师。
发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渔业厅(委、局、办),有关农业大学,各省级农业科学院。
抄送:部内相关司局和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