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教动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专报2015年第4期
编者案:2015年4月,农业部印发了《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农科教发〔2015〕1号)(以下简称《意见》)。各省积极落实《意见》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研究制定了适合本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本刊将不定期刊登各省工作落实情况。
福建省实施方案提出七项重点举措
2015年6月26日,福建省农业厅印发了《福建省农业厅关于印发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闽农牧〔2015〕142号)。提出了“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建设总体要求,确立了力争到2020年,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工作目标,并结合本省实际工作,细化了年度主要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七项重点任务,明确了责任分工,制定六项重点保障措施,稳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一)推进养殖污染防治。实施可养区内生猪养殖场标准化改造,规范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科学规划布局畜禽养殖,严格实行总量控制,“十三五”期间全省生猪年出栏总量控制在2000万头以内;新建、改建、扩建、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以及散养密集区等采取不同污染防治措施;因地制宜规范和引导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二)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在经济、园艺作物上的应用;积极探索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结合的有效模式,促进新型肥料产品推广率;改进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开展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着力培肥、提升耕地地力。
(三)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建立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构建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提升植保现代装备水平,发展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体系;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提升防治组织化和科学化水平,逐步淘汰高毒农药。
(四)实施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启动重点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加密调查和农作物与土壤的协同监测,根据污染程度不同,分别采取不同防治措施。轻度污染区,通过灌溉水源净化、推广低镉积累品种、加强水肥管理,改变农艺措施等;中、重度污染区,开展农艺措施修复治理,品种替代、粮油作物调整和改种非食用经济作物;污染特别严重区,试点划定禁止种植食用农产品区。
(五)着力解决农田残膜污染。将应用可降解地膜列入主要推广技术范围,加大在蔬菜、花生、马铃薯等大田作物农田残膜回收示范;在设施农业重点区域开展废旧薄膜回收行动;大力推广水稻集中育秧、蔬菜集约化育苗,减少大田育秧育苗薄膜污染。
(六)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行动。大力开展秸秆还田和“五料化”利用示范和政策引导。水稻种植区,开展稻草粉碎全量还田推广;重点烟区,开展秸秆粉碎还田腐熟技术推广。建立政府推动、秸秆利用企业和收储组织为轴心、经纪人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运体系。完善金融激励政策,启动秸秆全量化利用示范建设。
(七)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缺水地区鼓励发展节水栽培技术,地下水易污染区引导发展需肥药量低的作物;加强农田节水灌溉工程改造与建设;合理安排耕作制度,推广节水技术。加大节水设施补贴,将水肥一体化及喷滴灌设备列入设施农业补贴范围,将果茶菜蓄水节水设施列入园艺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内容。
福建省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综合治理、培育治理主体、强化科技支撑、加强舆论引导和深化改革创新六个方面,保障七项重点任务落实,为打好本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保驾护航。
山东省实施方案提出八项重点工程
2015年7月1日,山东省印发了《山东省农业厅关于印发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鲁农生态字〔2015〕10号)。坚持以生态优先、全面协调、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理念,确立了到2020年,全省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工作目标,并结合本省实际工作,分类制定了主要考核指标。在此基础上,为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出了重点实施的八项工程、四项保障措施。
(一)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提高农业用水利用效率。完善以灌溉节水、旱作节水和节肥一体化为重点的农业节水工程措施,实施农田节水战略,大力推广农田节水各项新技术新模式,提高灌溉水、自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和综合效益。针对胶东丘陵区、黄泛平原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等农业种植特点,分别采取相应节水技术。
(二)实施化肥减量工程,加快土壤改良修复。着力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在土壤酸化程度比较严重的胶东地区,通过施用土壤调理剂、种植绿肥植物等措施,调节土壤酸碱度;在设施蔬菜栽培集中区域,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微生物肥和高碳有机肥力度。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整乡、整县推进,引导农企对接直供,启动对新型经营主体补贴政策。
(三)实施农药减控工程,治理农药残留污染。一是全面建立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实现全链条无缝隙监管;二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搞好高毒农药替代工作;三是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依托专业化病虫害服务组织或经营主体,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四是建立农企共建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
(四)实施清洁生产工程,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一是加强地膜污染防治。推广双降解生态地膜栽培技术和0.01mm以上标准地膜,建设废旧地膜回收站及配套补贴政策。二是实施重金属污染修复。修建植物隔离带或人工湿地缓冲带;建设灌溉水替代工程;开展农田土壤深耕培肥;施用高效实用的化学钝化剂;开展间作、套种重金属超积累植物等措施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
(五)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一是推进农村沼气建设。重点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农村社区推进规模化沼气工程建设;选择具备条件专业化企业开展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试点;提高农村能源社会化服务水平。二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推广秸秆精细还田、秸秆青贮微贮氨化、秸秆热解气化、秸秆养殖食用菌等技术,配套建设秸秆收贮体系。
(六)实施畜禽养殖提升工程,建立畜牧生态产业体系。一是制定省、市、县三级畜牧业发展规划,确定养殖品种、规模、总量,依法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制定、落实相关补贴政策。二是以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六化”为核心,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三是推行“猪-沼-果/菜”等生态养殖模式,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循环利用。四是探索建立“企业投资、政府补贴、市场运作、保险联动”的病死畜禽专业无害化处理厂和收集体系建设运行模式。
(七)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围绕提升品质、培育品牌,加快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以“龙头+基地+农户”为主要模式,推行全程标准化生产;发展“三品一标”,强化证后监管;建立健全检测体系,加强标准化实施监督。
(八)实施生态循环农业创建工程,推进农业转型升级。选取代表不同区域特点的县(市、区)、园区、企业、生产基地,推行农业清洁生产、标准化生产,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即县域大循环、园区中循环、企业小循环、基地微循环“四循环”示范建设。
山东省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完善监测体系和强化宣传引导四个方面,保证“八项重点工程”稳妥落地,打好本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报送:部长、副部长、部党组成员,总经济师、总农艺师、国家首席兽医师、总畜牧师。
发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渔业厅(委、局、办),有关农业大学,各省级农业科学院
抄送:部内相关司局和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