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织金县“村干部事务承包”彰显制度创新魅力
贵州省织金县的乡镇干部赵德宏,至今还对2004年1月的那个冬天难以忘怀。当时,县委出台《关于切实加强村级组织管理改革大力推行村级事务承包制的决定》的“一号文件”,在全县一石激浪,使这个贫困县率先悄然拉开了村级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帷幕。
织金以“村级事务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村级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是通过“责任主体明确化、报酬与实绩挂钩”,根据每村民组经济发展、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村级事务工作量的大小,将县财政和乡镇财政划拨的村组干部报酬量化到村民组,由现任村干部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承包村民组事务,按承包范围的大小量化考核报酬。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庄勇教授认为:“织金村改”有效解决了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干部消极对待村务工作这一难题。也让乡村社区的精英和代表广大农户意志的能人在村改中脱颖而出,对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起到了良性促进作用。
激活村民自治动力:
以前被动“为上面干”现在主动“为自己干”
2003年春天,县里为了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把报酬从2002年初的每月30元上调到250元,可村干部的工作状态却依旧如前。
为了找到问题症结所在,时任县委书记张玮和县四大班子领导分头走村串寨调研。最后找到了答案:村组干部责权利模糊,村级管理绩效评估缺失,干多干少、干与不干照样按照职务拿报酬的大锅饭,根源是村级自治管理的体制性弊端。于是,这一稳慎大胆的改革在八步镇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县32个乡镇60%以上的453个村实施。
“村改”后,各乡镇将上级下拨的每名村干部月工资250元和乡镇根据财力匹配的资金全部用于激励上,在不少乡镇,完成任务出色的村干部月报酬可以拿到七八百乃至上千元,有的干脆全身心投入当“全脱产干部”。
“以前当村干没有具体分工,吃大锅饭,不承担责任。而搞事务承包,工作职责分得清清楚楚。”八步镇水塘村村干王发荣说。
“以前是被动地干给乡里看,现在是我自己主动要干;不然工作指标完不成我就没收入啦。”官寨苗族乡麻窝村一陈姓村干部坦言。
明晰村级事权主体:
实现村干“管村民”到“服务村民”的转变
村民自治管理过程中,当村干客观上是以受命于乡镇的“干部”身份去“管”村民的时候,渗透于山区乡村社会的宗族特征,不可避免地使村务管理带有浓重的个人感情色彩。淡化村干“管”和“官”的角色感受,转而变为发自内心的服务意识,“村改”正是对症的药方。
水塘村村民杨顺权评价他们村的3名村干部:“以前村民办事提酒拿烟求村干部,现在是他们要完成工作就要‘求’我们;而且哪样事情都公开,好事不优亲厚友。”
村干郑世华承包了4个村民组的事务,其中最远的组步行要两个多小时。“承包前他3个月能去1次就不错了,现在他每个组每月至少要去两次,而且每家都要走到,工作很细。”乡干部对郑世华的工作很满意。
制度设计创新:
“百分倒扣制”与“三级立体监督”
在各村村务公开栏上,时常看到“百分倒扣制”、“三级立体监督”等新名词。织金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黄采军说,这是“村改”过程中干部们创造的绩效考评制度和监督机制。
“百分倒扣制”是把各项难点工作、常规工作及中心工作设定为100分。考核时,减去各项工作被扣的分数,就是被考核村干的工作最后得分,80分以下视为工作不到位,就要对他作否决处理。
为确保村干部服务村民,各乡镇均采取村民监督、乡镇监督和“候任干部”监督的“三级立体监督”机制,使村干部切实做到“阳光作业”。所谓候任干部,是从村里选拔综合素质较好的优秀青年,作为后备村干部承担监督现任村干部的职责,一旦发现并查实被监督的村干部不认真履职或徇私舞弊,就通过村民选举由候任干部取而代之。
“只要候任干部抓住我3次短,他就可以通过村民选举接替我。”金龙乡中寨村干部张天友说,候任村干的监督“到位得很”。
“村改”点燃乡村激情
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毕节特色的沼气池建设和改厕、改圈、改厨、改院、村寨道路硬化,以及种植—养殖—沼气(沼肥)—再种植为一体化的农村循环经济等,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实行村干事务承包后,织金县计划生育工作水平4年来不断上升,从全省挂末位跃上了全省中上等水平;安全生产也走在了全省前列;村民矛盾及时化解在村,使群众上访事件大大减少,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
“村改”在使织金乡镇干部回归角色定位,从大量繁琐的村级事务中解脱出来,致力于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也极大启发了他们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改革思路。三塘镇为了考核镇干部为群众的服务能力和工作业绩,已开始试行由镇干部和群众代表评议镇领导及普通干部的考核办法,以评议结果决定其是否继续履行工作职责。茶店乡的包村干部过去大都不愿意联系大村,当他们的奖惩利益与工作量挂起钩后,都主动要求包工作任务较重的大村……目前,不少乡镇类似村干事务承包的改革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