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歌声比蜜甜———湖北省丹江口市农村文化互助合作社调查
湖北省丹江口市盐池河镇盐池湾村有个文化互助合作社,是2007年9月2日正式挂牌成立的村级民间文化服务组织。4个月之后,这样的文化互助合作社在丹江口市已增加到4个。
他们探索的模式是:政府引导+农民自办+市场运作。
据悉,2008年该市将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计划,在农村继续扩大试点。
“文化互助合作社”浮出水面“你看,我的腰都扭细了,气色也比以前好多了。现在,总算找到组织了!”说这话时,“社员”程兴芝脸上堆满了喜悦。盐池湾村“藏”在道教圣地武当山背后的深山里,人勤劳,山货多,现有村民1357人,人均纯收入2650元,家家日子过得自觉不赖,平常就盼着有点乐事。
然而,现实却让村民乐不起来。一是村里文体基础设施落后;二是没有专门文化服务组织。虽说镇里有文化站,但每个站仅有一两个人,要想让大多数农民都享受到文化服务,恐怕很难。
采访发现,镇上针对这些问题,也做了些探索,比如建文化大院、农村文化书屋等,虽有一定成效,但因服务单一,吸引力不强,同时农村自办文化组织也因缺乏财力支持,渐趋萎缩。
基于这个背景,在政府的引导下,丹江口市第一个文化互助合作社在盐池湾村适时而生。据社员讲,合作社刚成立不久,就有120多人自愿互助入社,现已有社员274名。目前,合作社已制订《文化互助合作社章程》等规则,公开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均由村里有一定文化技能和威望的人担任;监事会主席、副主席,由村委会领导兼任。
现在,合作社在盐池湾村村部一楼办公,办公室、图书室、活动室共约65平方米,另有室外综合性舞台1座约60平方米。社员把自己的乐器、体育器材、书刊等拿到社里,自由组成不同的文化活动小组。
在活动时间上,“常规”上是每天晚上8点到10点固定开展活动,社员自娱自乐;也有一些临时性的,如策划一些室外活动、去外地展演等。活动内容有以山坡锣鼓为主的民俗文化类、球类、读书、舞蹈等。合作社六位理事,轮流值班,一人一天,有条不紊。
盐池湾文化互助合作社理事长胡启涛说:“我们把村民手中各类文化体育器材进行整合,细心保管,开展活动时统一使用,资源互助共享是我们区别其他民间文化组织最显著的特征。”
“社员”背后的故事“我们敲山坡锣鼓时有些戏剧性动作,很漂亮。看的人高兴,敲的人更高兴。我们以前都是看别人、羡慕别人表演,现在能把自己的风采展现给别人看,给别人带去了欢乐,那感觉别提多美了。”胡启涛笑着说。他自称是听着“山坡锣鼓”长大的,这种在山坡上吹唱打奏,为劳作的人们提神、鼓劲的民间艺术,他上小学时就会演奏,最近七八年他也一直走村串户表演。3年前,盐池河镇组织两三百艺人参加的“山坡锣鼓”比赛时,他得了第一,后来当地人就说他是“鼓王”。
据了解,盐池河镇的民间文化主要以“山坡锣鼓”为主,附有秧歌、号子等。目前,“山坡锣鼓”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起互助社目标,胡启涛语出惊人:“近的就是让乡亲们快乐、日子快活。远的嘛,就是让‘山坡锣鼓’走出盐池河,走向全省、走向全国,创出一个乡土名牌!”
副理事长周武在一旁补充道:“我们社员大部分都有职业,我自己也在盐池河镇上开了个摩托车修理铺,在没入社前,平常空闲时,经常和朋友喝酒、打牌,两口子因这事没少吵架。现在有空就来社里,组织社员搞搞活动。刚开始时,我媳妇不让我参加,担心影响我做生意。后来,我媳妇发现入社的人越来越多,没多久,她就被合作社‘俘虏’了。”
站在门旁边的一位社员说,周武对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无所不会。他负责社里的体育活动,社员没有不服气的。
坐在记者斜对面的是32岁的盲人歌手徐来发,他面露微笑地说:“以前爱唱歌,没有固定场所,自己唱也没劲;现在有了小广场,听的人很多,很热闹。快过春节了,打工的人都回来了,那会更热闹。我唱的歌大多是老年人传下来的,也有些是后来学的。”
徐来发还给记者当场唱了一曲《孔夫子闹五更》,歌声委婉悦耳,社员不停叫好。据村民说,这个徐来发可了不得,已唱民歌20年,会唱长短歌曲近千首,被称为“歌王”。逢红白喜事他能唱上几天,靠唱歌能月增收逾千元。据说,他曾和邻村的“千歌之王”不止一次比拼过。
“我一天不唱歌,总觉得少点什么。刚成立合作社时,我很想参加,但女同志少,我丈夫就不让我参加。有一天,合作社的‘山坡锣鼓班子’从门口路过,我很想和他们聊聊,就硬把他们留下了,管了顿饭。”程兴芝笑着说,“我丈夫郑大中现在已被我‘改造’了,成了我的忠实听众。在我参加山歌比赛那会儿,他特意带了一个小录音机,蹲在大音箱前,边听边录。他说,带回家让我多听听,多学学。”郑大中说,他干活时特喜欢听妻子唱民歌,只要歌声一响,全身就有使不完的劲。
“那次,我真地流泪了……”今年64岁的林富全回忆说,“在民歌大赛初赛时,我唱了一曲‘光棍记’,由于是第一次面对摄像机镜头,很紧张,吐词不清,以84.3分的成绩被淘汰,没能进入决赛。”
说着说着,他就哼起了“鼓那个咚咚敲,十七大会议召开了……十七大精神像春雷,日子一天更比一天甜……”在记者要求下,老林现场声情并茂地演唱了一首《十劝官》。
“好!好!———”又是社员不绝的叫好声。老林微笑着说:“以前忙完家里的活,闲下来也不知道干啥,现在我们这些爱好文艺的农民自愿组合,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特长出特长,成立文化互助合作社,平时敲敲山坡锣鼓、看看书报、下下棋,隔三岔五地组织比赛或为乡亲们演出一下,生活很有趣!”
不难发现,农民是从内心需要这些歌声、锣鼓、舞蹈的。当有了一个适合他们展示的平台,自己歌唱身边的生活,抒发心底的情感,虽然物质生活还不如城市,但精神上的充实、快乐却能够为他们的幸福感加分。
还需发展自己的特色文化产业现实情况是,要想通过文化纽带把农民组织起来,小到组建一支锣鼓队,大到成立一个文化互助合作社,都还需要政府去用心引导。据了解,丹江口市政府实施以奖代补的办法,鼓励农村文化建设,每年给予大乡镇5000元,小乡镇4000元,并且将其纳入乡镇党委政府的主要考核指标。与此同时,政府机关部门也在积极捐赠文体器材,市里还成立了专门的文化互助合作课题小组,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现在,我们镇在宣传政策时,有些事就交给文化合作社去做,他们根据宣传主题进行创作,然后采用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进行宣传,效果不错。最后,镇里为合作社的优质文化服务买单。”盐池河镇党委书记石冰说。
青莫村文化互助合作社理事长李容先说:“我们社在成立当天就接到一笔业务。我们镇是茶叶大镇,合作社成立正值秋茶上市,镇茶叶合作社请文化合作社的社员们‘热闹’一下,为前来订货的经销商们献上一份具有乡土气息的‘文化大礼’,很受欢迎。”
“目前,我们社已与乡双都柑橘合作社达成合作协议,由双都柑橘合作社投资负责购买器材,文化合作社准备组建一个婚庆礼仪公司,为附近群众提供各种婚庆礼仪有偿服务。同时,利用文化合作社的影响力去帮助双都柑橘合作社培训社员、销售柑橘,力求两社共同发展。”土台乡岭西村文化互助合作社理事长王朝印补充说。
据了解,盐池湾文化合作社在从事各类服务性文化活动及帮助群众操办红白喜事,都是收取一定酬金的,下一步他们将成立农村红白理事会。
显然,目前青莫和岭西两个文化互助合作社,已初步走上一条与经济合作社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以商养文、以文促销、文商互补的效果初现端倪。值得期待的是:与经济合作社联姻、发展合作社自己的特色文化产业等都可能是文化互助合作社未来发展的方向。
村级文化互助合作社是个新事物,存在些问题在所难免。为此,课题组负责人朱化波坦言,目前四个试点文化互助合作社尽管存在一些问题,如持续发展、资金吃紧、市场运作、依法注册等,但所有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逐步协调解决。
丹江口市的领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文化互助合作社建设填补了村级文化阵地的空白,这是丹江口把农村经济领域中成功帮助群众增产增收的协会组织形式,引入农村文化领域的探索,意在让新的群众文化组织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前景应该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