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文化进农村 > 热点追踪

“1+2”资兴模式创新农村基层党建

日期: 2007-10-11 10:24 作者: 黄兴华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湖南省资兴市以整合村级组织资源为突破口,探索和推行“1+2”村级工作模式,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成效明显。

  “1+2”模式,就是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有效整合村民自治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组织功能互补,形成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合力。

  “实行这一模式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当前村级工作中的一些现实问题。”资兴市委书记李评说。

  长期以来,村级党组织主要靠收取“三提五统”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为群众提供服务。取消农业税后,村党组织日常运转主要靠有限的财政转移支付来支撑,“无钱办事”的矛盾凸现。

  部分村“两委”关系不协调,村级组织整体功能不强,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资兴市委组织部部长周亦彬介绍说,有的村委会负责人不能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各自为政,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迫切需要从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上改变这一现状。

  资兴市财政投入600万元,全面推行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实行“1+2”模式,调动村干部经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其“1+2”村级工作模式主要形成了两种形式:村党支书、村委会主任、村经济联合会会长由一人兼任,三套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村党支书、村委会主任分设,其中一人兼任村经济联合会会长,三套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充分整合农村党支部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构建村级组织体系,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发挥村民自治优势,领办、创办各种经济实体。

  白廊村是一个典型的后靠移民无耕地村。上世纪80年代,全村人均年收入仅430元。近年,白廊村相继发展养猪、养鱼、种果、农家游四大支柱产业,涌现一批专业大户,协会组织应运而生。村党支部书记兼养鱼协会会长何赛跃告诉记者,到去年,村集体收入已有近50万元的“家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00多元,被湖南省委评为“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单位”。

  村党支部和村干部转变工作重点,站到了发展农村经济的前沿,夯实了基层组织的物质基础,有效推动了农民增收。资兴市经管局副局长陈昭平介绍说,2006年,资兴市综合经济实力排名居全省前列。目前,全市已彻底消灭集体经济空白村,人均纯收入已由2002年的3554元,增加到了5198元。

  资兴市一些干部认为,“1+2”

  模式找准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强化了村党支部对农村工作的有效领导,解决了农村普遍存在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两张皮”的问题,破解了村党支部发挥核心作用这道难题,实现了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

  湖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何泽中说,通过这一方式整合组织资源,较好地实现了村党组织领导核心权、村民民主自治权和经济组织经营自主权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人力、经济、土地等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民自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