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文化进农村 > 热点追踪

陕西凤翔:基层组织成为致富路上坚强堡垒

日期: 2007-09-25 08:52 作者: 来源:陕西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金秋九月,硕果累累。陕西省凤翔县唐村乡索落树村大棚蔬菜基地到处是人们忙碌的丰收景象,前来拉运蔬菜的客商络绎不绝,群众数着钞票满脸喜悦地说:“现在一个棚收入达到2万元,学生上学再也不用为学费发愁了,这多亏了我们的好村官苏生杰。”像索落树村一样,凤翔县233个村在村干部的积极带领下,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再创历史之最,净增264元。这些都是凤翔县推行“三抓两减一保障”工作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凤翔县是一个既不占资源优势,又无交通便利的传统农业大县。以前,农村基层工作一直被“两低两多”困扰着。村干部待遇低、文化程度低使农村基层工作难以有效展开;不少村子的干部人数多、负债多,使一些想干事的村干部无法施展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如果不能调动起农村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这一目标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凤翔县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创新性推行了“三抓两减一保障”工作机制,即:抓旗帜、抓素质、抓基础;减少行政村数、减少村干部数和建立村干部报酬保障激励机制。从根本上突破了制约村级组织建设和村干部作用发挥的“瓶颈”,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发展。

  “一保”吃“皇粮”,村干部无后顾之忧。吃“皇粮”不等于吃“大锅饭”,报酬保障不等于效能产生。“两减”则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抓”是新机制的核心。“过去村干部遇事绕着走,干事推着走,如今谋事创业争先恐后,争资金、跑项目,忙得热火朝天。”说起这种变化,县委组织部部长何宏年高兴地说:县上推行“三抓两减一保障”工作机制,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使一个个堡垒焕发出战斗的活力,引领农村群众加快建设新农村。

  李国兴是通过和另一候选人在村党员大会上进行竞争演讲后,选举产生的糜杆桥镇竹园村党支部书记。他说,公选村干部是“高待遇、高风险、高责任”,高待遇就是考核结果为优秀,年报酬能拿到1万多元;高风险就是占位子不干事、考核不好就会“丢帽子”;高责任就是拿多少报酬就要担多大责任,事做得怎样,不仅组织和群众在看,村上的干部也在看,自己必须尽全力。

  据凤翔县委书记赵晓明介绍,过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尽管年年抓常常讲,但一些村的工作总也搞不好,由于政治上没奔头、经济上没想头,导致一些有才干、有能力的人不愿当村干部。但现在不一样了,村干部吃上了“皇粮”,政治上感到有了地位,岗位的吸引力产生了竞争力,村干部从不愿想事变成了争着干事。这样,抓基层组织建设的人力资源就由县乡(镇)两级干部延伸到了村级干部,一下子激活了村级组织这潭“死水”。

  目前,凤翔县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呈现出了你争我赶、加快发展的喜人局面,今年1-7月份,新铺修油路、水泥路168公里,农业主导产业进一步明晰,奶畜、果蔬两大特色产业规模扩大,日光温室大棚达到3500多座,建成畜牧小区23个,存栏奶牛2.5万头、肉牛9万头。(牟怀书 韩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