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文化进农村 > 廉政精神

农村干部作风决定新农村建设成败

日期: 2007-09-21 08:35 作者: 南方日报评论员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南方论坛

  全省各级党政部门务必继续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拓展民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加强农村民主决策、民主理财、民主监督,构建农村基层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如此,方可真正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维护农村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近日,中央纪委副书记刘锡荣接受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辛勤工作,承担着艰巨繁重的任务,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有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法制观念淡薄、办事不公、以权谋私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影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基层政权的稳固。

  这应该是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基本形势。农村基层组织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纽带,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到党能否巩固、加强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农村的现实情况、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可否迅速反馈到中央,并对中央决策产生实际影响。或许正是认识到这一点,近年来,中央已多次强调要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并作出一系列部署。从中央到地方,均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推进自上而下的监管,一级一级狠抓落实。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的巨大改变,与绝大多数保持本色的基层党员干部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复杂化,少数意志、信仰不够坚定的基层党员干部,有的开始腐化堕落;有的只追求个人利益,对农村社会的民生疾苦视而不见;还有的因为错误的政绩观而片面理解甚至扭曲中央的农村政策,导致激化基层社会矛盾,使某些地区的“三农”问题现状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和改善,反而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前不久发生的山西黑砖窑事件说明,这些人数量不多,能量不小,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如何,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成败。

  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和急剧的工业化、城市化,使我省的农村基层工作、社会矛盾相对其他地区更为复杂。一方面是经济大省,另一方面是信访大省,与我省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地位毫不相称。为此,我省在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中,充分运用教育与制度、监督与惩治两种手段。针对农村基层干部的作风问题,我省在进行警示教育的同时,实施“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活动,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基层任职,推动了农村基层工作的改善;与此同时,针对农民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土地征用中侵犯农村群众合法利益等重大民生问题,我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鼓励乡村卫生事业发展,确立并严格执行征地建设项目“三条红线”政策。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年,全省县以上党政机关信访部门接待群众集体上访批次和人次下降幅度均超过四成,表明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一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四年制定推动“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并且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省委、省政府也一再强调要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让全体劳动者共享改革成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全省各级党政部门务必继续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拓展民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加强农村民主决策、民主理财、民主监督,构建农村基层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对农村基层带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清理和规范。如此,方可使我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方可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方可真正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维护农村稳定,实现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