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危受命的“特殊党支部” ———记成都市温江区受灾群众安置点抗震救灾临时党支部
5月15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委决定率先在两个抗震救灾温馨家园援助中心成立区委组织部直接管理的临时党支部。
目前,分布在抗震救灾万春温馨家园援助中心和公平温馨家园援助中心的“特殊党支部”会同温江区125名党员志愿者,帮助安置受灾群众1100余人,为老人、儿童、生病群众解决实际困难200余件次,帮助发放棉被、矿泉水、方便面等物资2000余件。
临危受命
临时党支部成立之时,来自都江堰岷江水利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朱玲在援助中心就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临时党支部书记。
“党组织在第一时间无微不至的关怀能让灾民们感到家一样的温暖。在这种时候,一定要让大家听到党组织的声音。”朱玲说。每天,他们早晚巡视每个房间,与受灾群众谈心,安慰老人,照顾小孩,提醒大伙注意清洁卫生和用电安全,组织大家阅读活动室里的书籍和报刊。
“你们家来了几个人?受灾情况怎么样?”“吃饭没有?现在饭开过了,吃点方便面行不?”“活着的人要坚强地活下去,只要勇敢地战胜灾难,相信明天会好起来……”党员王旭说,“每天两次的巡查是跟群众拉家常、关注他们的身体和情绪有无异常,看似平常的巡查,却能起到稳定人心、安抚受灾群众的作用。”
党员,就要尽自己的责任
5月22日起,一个身影经常出现在搬运物资的现场,他就是郭光勤,汶川县三江小学老师。自22日来到抗震救灾援助中心公平安置点,每次救灾物资运到,郭光勤都会主动帮忙把粮食、蔬菜搬进食堂。除了搬运这些,每天吃饭时间,郭光勤还会在饭堂内维持秩序,引导群众自觉排队领饭。
公平安置点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灾害发生的时候,郭光勤疏散挽救了学校的学生,到安置点后主动承担工作,并及时加入临时党支部,履行党员职责。
“我心里很清楚,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有责任带头为群众服务。”郭光勤说。
党员郭辉说:“临时党支部就是连接这里的群众和援助中心工作人员的纽带,我们不仅要把中央、省、市的信息传递给群众,更要团结起周围的群众,使他们坚定信心,克服困难,争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
记者在援助中心得知,有几个党员现在已经返回家乡,因为最近正是“双抢”时期,他们要回家打油菜、插秧。党员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受灾群众,要勇敢地从灾难中站起来,靠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
生活有了很多希望
83岁高龄的夏花香是最早一批被转移到安置点的受灾群众。在这次地震中,夏婆婆一家6口都很平安。来到这里后,党支部的志愿者们对她的关爱让她倍感家的温暖。
“那天我跟一名党员说我的牙齿不好,食堂的米饭吃起来感觉有点硬。第二天开始,他们就对我们这些老年人的伙食进行了改善。党员志愿者还亲自为我打饭。”用夏婆婆的话说:“有了党员,我们就有了依靠。”
受灾群众温江区安置点成立的临时党支部不仅让受灾群众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党员群众和受灾群众同在,也更加坚定了人们重建家园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