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邱应发
在战场,他出生入死保卫边关,两次荣立一等功;在机关,他兢兢业业造福乡邻……退伍军人邱应发20多年坚持用自己并不丰厚的收入扶贫济困,时时处处为党和国家分忧,为百姓解难,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模范之歌。
1986年,邱应发退伍回乡,被安置在武汉市新洲区金台财政所工作。当时,正值陶山村遭遇天旱,乡亲们要走几里路才能挑到水吃。他主动找村干部商量,想集资打一口深井,彻底解决乡亲们的吃水难问题,并带头捐出2000元。在邱应发的带动下,村民们很快集资5000多元,打出了第一口深水井。
为改变乡亲们受穷的状况,邱应发想出一个“靠山吃山”好点子———鼓动村里办一个石料场。他怀揣5000元现金回到村里,与村干部一合计,开办了陶山村第一家集体企业。
看到在石料场上班的村民,年收入一下从七八百元增长为三四千元,邱应发劲头更足了。第二年,他又无偿赞助5000元,帮村民们建了一座砖厂。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陶山村很快发展成为当地较为富裕的村落。
20多年,邱应发工作调动了5次,在他工作过的每个财政所辖区,几乎都可以找到他资助过的邻里乡亲。
阳逻街新村村民易五金是一家锯木厂的老板,目前不仅住着三层小楼,还花30多万元买了一台挖土机,生意也越做越大。而在认识邱应发之前,他家生活十分困难。
易五金回忆说,1989年夏,邱应发来收农业税,正好碰上他跟妻子吵架。邱应发了解到他们吵架是因为家里穷后,便立即借给他5000元钱,鼓励他办锯木厂。不到两年,易五金就成了当地有名的万元户。
同村的叶旺明老人摔伤后长年瘫痪在床,起居全靠体弱多病老伴照料。得知此事,邱应发立即给老人送去了几百元钱。
10多年,只要有空,邱应发就到叶家探望,不是送些柴米油盐,就是留些生活费。邻居张咏娥说:“邱应发像他们的亲儿子一样。”
妻子下岗,月工资不到1000元的邱应发,这些年还先后资助了10多名学龄儿童,其中5人考上了大学,8人读完了高中。
2007年,邱应发的事迹被新编武汉《三字经》收录,他本人也先后获得“全国财政系统先进个人”“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优秀青年卫士”等诸多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