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文化进农村 > 经验传承

腾龙赋——记彭荣均和他领导下的山东淄博市傅山村

日期: 2007-10-19 09:27 作者: 傅海燕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兴业篇 我们到傅山的第二天一大早,傅山集团分管企业安全、环保的副总经理彭希海亲自开车来到记者住处傅山度假村,说是受彭书记之托,带我们到傅山工业园区参观村属企业。因为企业有几十家之多,得早点出发。

  汽车穿过村中街道向位于村北的工业区驶去。彭希海40多岁年纪,人也健谈,他向记者介绍道,傅山村原来基础条件并不优越,既无资源,又无资金,更无技术人才,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还是被称为淄博市张店区(2003年划归高新区)的“西伯利亚”,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样一个喜人的局面,这都多亏了我们的带头人彭书记为我们摸索的一条兴工强企,退一进二、继二进三的发展战略。

  路不算远,傅山路以北是傅山企业园。每到一处彭希海都作着简要评点:这是集团今年初投资7000万元兴建的淄博永盛达燃气有限公司,刚刚竣工,这几天才正式投产。新上的3万立方米煤气储气柜,每年可回收转炉、高炉煤气近万方,节约标准煤2万余吨。经回收处理后的煤气,可供傅山热电厂发电及轧钢厂的预加热,从而实现节能降耗,也能使炼钢所产生的烟气达标排放,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同时也可进行钢渣处理加工和免烧砖的生产,全年可实现工业产值7800万元,利税2600万元。

  再向前走,路边有一处高出地面一两米的大池塘,彭希海告诉记者,这原是村里的农业灌溉水源,现在农业基本退出之后,变成了热电厂的冷却池,经过处理后用于洗煤厂的生产和轧钢厂的冷却,可以循环利用,像这样5万方的储水池就有两个。

  这就是倾注了彭荣均大量心血的傅山铁路货运中心吧!1997年,投资3000万元修建了傅山村铁路专用线,让傅山这个原来火车都很少见的乡村,开中国农民自己拥有铁路的先河。

  如今,这个铁路货运中心,已安全运营业10周年,固定资产过亿元,卸货铁路由一期工程时的一条路轨一个货台,发展到现在的第五期扩建工程的5条路轨多个货台,有3台机车、5台卸煤机、10台龙门吊,可一次容纳500节车皮,年吞吐能力由原来的30万吨发展到现在的400万吨,成为鲁中地区最大的铁路货场之一,一个集煤炭、钢材、建材、原油和化工原料等货物重要集散地。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3700万元。

  说起彭荣均,傅山人没有不佩服他的远见卓识。彭荣钧今年57岁,他的青年时期经历了一番磨难。1968年7月初中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当年,就被大伙推荐当了生产队长。

  彭荣钧领着乡亲们种地,不藏力,体重只有120斤的他,咬咬牙能挑起240斤的担子。他一心扑在集体上,赢得了大伙的心。1982年彭荣钧又被推选为傅山村党支部书记。第一次,彭荣均失眠了,这副担子太重了,一连几天,都在琢磨傅山村的路该怎样走。

  彭荣均后来回忆说,傅山村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有了村办企业,一个小拔丝厂、一个小镀锌厂和一个小建筑队,全村的集体收入也只有27万元,人均收入只有一百零几块钱。村的工业只有一台电磨。当时责任制这步棋走好了,我们提出宜分则分,宜统则统,统分结合,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大型农机具、水利设施)归集体所有,统一使用;耕地除果园、苗圃、试验田外,全部承包到户;实行土地包干到户,集体统一服务的双层经营体制;工、副业和服务单位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农村经营体制的改变,使一批人从农活中解放出来了,如何安排这剩余的劳动力成了一个难题。

  1985年3月,一个矿建队征用傅山村土地138.56亩,付给占用费121万元。几乎所有的人都要求将钱分到群众手里。但彭荣钧的心里却在敲着另一张鼓———他要用这笔钱作原始资金,投资建厂,发展村办企业!然而,费尽千辛万苦办起来的酒厂,第一年就亏损18万元。由于技术问题人才问题,企业濒临绝境。彭荣均心急如焚,先是进厂蹲点,接着背起干粮挤火车上青岛聘专家,很快救活了该厂,全村第一利税大户随之诞生。

  1994年底,为彻底解决企业所需电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彭荣均果断决策投资上亿元在本村上热电厂。在随后两年的时间里,他跑立项、跑技术、跑资金,硬是跑出了一个红红火火的村级电厂。就这样,在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天下第一店酒厂、富博集团公司、傅山热电厂、傅山钢铁厂、傅山矿业公司、傅山铁路货运中心等数十家大大小小的企业,在傅山相继崛起。

  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一切都是那么可心合意,一切都是那么远见卓识。傅山村的发展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大步跨越着。

  在节能降耗成为一项约束性指标的时候,傅山集团早在2002年,就在自己的企业王国里发展起了名副其实的循环经济,集团内部的上下游企业大多能互相提供生产原料,构成“循环产业链”,这样既减少了损耗,又减少了采购、运输及生产成本。

  拿傅山热电厂来说,它为炼铁、炼钢、炼焦、制管、化纤等用电大户提供稳定可靠价格低廉的电力,为化工、化纤、酿造、食品等企业提供蒸气,为这些企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炼钢、炼铁、炼焦产业的煤气,全部收集输送到热电厂用于发电。这不仅大大缓解了近几年电煤供应不足的巨大压力,减少了热电厂锅炉运行中的多道工序,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也减少了电厂自身及周边企业的烟尘和垃圾排放,对治理环境污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水资源也是达到了综合利用,铁矿的矿坑水,用于发电、炼钢、炼铁,之后的废水又用于洗焦。

  2005年淄矿集团在傅山投资1.8亿元建成的200万吨东华水泥项目,不仅能够享受到傅山村低位的供电,更重要的是能够以炉渣、煤灰、钢渣、水渣、矿渣等工业垃圾为原料,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解决了傅山集团自身难以解决环境污染难题。傅山铁路货运中心,不仅带动了公路运输、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物流板块,更重要的是大大降低了企业煤炭、钢铁、焦炭的运输成本。随着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发展,又为铁路货运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目前,傅山集团的企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形成了主导产业突出,多产业并举的格局,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快速发展时期。去年又投资2000万元,建成了三星级水平的傅山度假村,启动了傅山村房地产开发产业和旅游产业。目前,傅山集团的企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形成了主导产业突出,多产业并举的格局,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快速发展时期。

    文明篇一首名为《傅山村打开幸福门》的村歌,被收入《傅山村志》。记者见过了各种方志,村志还是第一次看到。盛世修志,傅山村为自己修志,是傅山人追求高层次文明的标志,足见其气魄和胸怀。

  今年“八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纪念,傅山人又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邀请88位共和国将军举办了《将军情·傅山情》书法展,并编辑成书,以特别的方式纪念人民军队的光辉节日,讴歌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增强爱党爱国爱企业的情怀。

  傅山村富了,没有忘记共同的目标。人和、李楼两村,与傅山村比邻,人口较少,地处偏远,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收入较低。2006年3月,在市区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傅山村正式启动了人和、李楼两村合并到傅山村的合村并居工作。去年10月,傅山村投资4000万元,开工建设人和、李楼两村居民楼。国庆前夕,建筑面积近3.5万平方米的人和、李楼居民小区和老年公寓楼共360户相继落成,两村居民已全部喜迁新居。傅山村对两村村民优先安排就业,子女入园、入学以及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与原傅山村民享受同等待遇。原人和村党支部书记寇成湖激动地说,合村并居使人和、李楼两村的老百姓生活一下子进步了20年,唱响了先富帮后富、共同奔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序曲。

  多年来,傅山村在拓展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致力于思想文化建设,一直注重利用多种不同形式,引导村民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去年,傅山村投资300多万元建立了文化中心,购买了杂志、图书10000余册,并设有乒乓球室、棋牌室、台球室、图书室、KTV练歌房等,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随着傅山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傅山村不断加大了各项社会事业投入。近年来先后投资上亿元加大了对村庄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一个和谐、文明、富裕、发展、民主的新傅山正在发展前进。

  为了进一步体现村务公开,让村民真正当家做主,傅山借鉴先进经验,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健全完善了“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大会议事制度;村务、财务双公开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村规民约”等五项制度,并且重点狠抓了五项制度的落实工作。每年的2月28日傅山村召开村民职工代表大会,由村党委、村委向与会代表报告一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上一年各项预定指标的完成情况,总结一年的经验教训,表彰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并提出新一年的发展计划和工作目标,让村民职工代表讨论,广泛的征求村民职工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近年来,傅山率先在全镇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助村民全部加入合作医疗,村民在村内就诊可报销50%,转诊、住院可报销80%。去年,村委补贴15万元,全年共为村民支付报销药费70多万元,为村民防病治病、卫生保健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有效地防止了村民因病致贫问题。

  不久前,记者走进傅山村敬老院,目睹了富裕起来的傅山老年人的幸福生活。住的是宾馆式的房间,吃的是每天每顿不重样,菜谱每周调整一次。目前,在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有30多人,他们生活得自由自在乐乐和和。我们到访的那天,正赶上几位老人在下一种4子棋,听说有位脑子不太好使的高手,一般人还下不过哪。有人不信,试了一把,果然不是对手,乐得那人孩子一样。

  多年以来,傅山村一直对老年人给予经济上的补助。今年,村里更是较大幅度地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补助标准,对55岁以上的老人每年补助1000元,60岁以上的每年补助1100元,70岁以上的1200元,80岁以上的1300元,90岁以上的1700元,建国前入党的每人每年补助720元,建国后入党的每人每年补助600元,全年为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金近200余万元。伴随村企业发展,老年补助还会逐步增加。

  为了解决在职职工的后顾之忧,实现老有所养,自2000年开始,傅山集团强制性指令企业为职工上养老保险,到2005年,企业已全部为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按时缴纳保险金。

  傅山村对残疾人的生活一直十分关注,几年来,先后安排了150多名残疾人就业。1988年,他们建起福利化工厂,不仅仅傅山村的村民,附近村的一些残疾人也来到工厂工作,并为他们投了养老保险。

   育才篇1984年8月初的一天,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上,走着一前一后两个人———彭荣均和傅山村团支书胡言正,与周围的人相比,彭荣均的装束显得格外扎眼。

  为了给傅山村留住不走的人才,村里从高考落榜、素质较高的中学生中选出了4位,花钱送到同济大学代培,他们就是来送学生的。

  20多年后,当第一批到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学习的委培生———如今已是傅山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周荣军和齐林傅山钢铁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傅国永,忆起当年时仍感慨万千。

  “那时以彭书记为首的村两委一班人意识到了知识、人才的重要性,提出了‘科教兴村’的发展战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先后与全国几十家大专院校常年挂钩联系,请进高级技术人员、工程师,又送出自己的大学生,培养自己的人才,化工、建筑、医疗、教育……行行都有。我们有幸成为第一批委培生,知道要到上海去念书,真是感到无比的激动、光荣和自豪。彭书记亲自送我们去上海,除了我们俩,还有胡金正、傅刚,陪同一起去的还有老主任傅国珍,当时的团支部书记胡言正。我们着行李好不容易挤上火车,车厢里连个站的地方都很难找。彭书记去上厕所,好不容易挤过去,可想再回来可就难了,厕所里也是挤满了人的,他只好就在厕所里挤着。我们是从家里背着干粮出来的,结果根本没办法拿出来,吃不上,就这样一天一夜,20多个小时,我们才挤到了上海站。”

  创业伊始,傅山人也感到缺少技术和人才的难处,但并无切肤之痛。1984年,傅山上了镀锌厂和面粉厂,由于技术原因,质量一直上不去,销路打不开,生产很不景气,村里干部一筹莫展。后来,请来了技术人员一指点,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工厂迅速打开了局面,有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这件事,给傅山的干部和群众上了生动的一课,对傅山来讲,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又无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财致富,更无邻近的国营大厂可供攀附,如果不靠人才和技术别无出路。傅山要腾飞,必须插上科学的翅膀,掌握治穷致富的金钥匙。他们适时提出了“科教兴村”的发展战略,村里在挖掘现有能工巧匠,做到唯才是用的同时,还想方设法引进人才,借“才”生财。他们出台了一系列的优越待遇,先后吸引了北京、上海、青岛等地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00多名,为傅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村要富裕离不开人才,农村要发展离不开人才,农村要文明同样也离不开人才。我们上不起大学,不能让孩子们上不起大学,我们没文化,不能让他们没文化。再难再穷也要培养我们自己的人才。”彭荣均经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嘴上,放在心中,狠下决心不惜重金培养自己的人才。首先抓了村里急需的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在村集体收入仅有十六七万元的情况下,一次就拿出近六万元,亲自送出四名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到上海同济大学深造。之后又先后派出180多名青年到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50多所大中专院校学习。为了挤出钱来村两委长期借住在建安公司办公,书记彭荣均和村主任张仲敏合用一张桌子办公,达8年之久。

  傅山村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傅山中学和傅山小学,1989年投资180多万元建起了全市一流的幼儿园,这个由同济大学专家教授所作的工程设计,获首届中国建筑节奖。后来,宋庆龄基金会以该幼儿园为背景拍摄的《金色的童年》电视专题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还与英法等国家进行了交流。该园所有教师均接受过幼儿专业教育,有专业职称,其中一名是天津师范大学学前系毕业。这样的幼儿园在全市也是不多见的。傅山中学全部设施设备均按9年义务教育标准配套齐全,改善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傅山村共向教育投入了2500多万元,占同期收入的25%,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被国家教委定为全国农村四个联系点之一,学生德、智、体、美、劳各项综合考察在区、市乃至全省一直名列前茅,有一人获全国初中化学竞赛一等奖,二人获全省数学竞赛二等奖,一人获全省物理竞赛二等奖。中、小学获区级体育合格学校、文明单位、市级规范化管理学校称号。成人教育、基础教育走在了全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为傅山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每年,傅山集团都举办诸如办公自动化、会计电算化、安全生产管理等多期培训班,各企业单位也根据自身实际积极定期组织各类培训班,职工受教育面达到100%,职工的文化和业务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10月12日傅山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淄博职业学院实习基地”仪式在傅山度假村隆重举行,双方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这将有利于推动校企双方配备技术业务骨干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提高企业职工素质,为傅山的发展,为企业与学校及学生的三方共赢发挥积极的作用。

  可以说,如果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傅山今天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