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党员的亮剑精神———记河南省登封市磴槽煤矿创始人郑六明
勇气篇:开拓者的雄心———没有一分钱也要在荒滩上建煤矿
时间要回溯到1973年。那是“文革”后期,工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破坏,各种物资匮乏,尤其是煤炭更是奇缺。当时,农民生产、生活用煤都很困难,有好多生产队种植烟叶,但烟叶丰收后却买不到煤炭炕烟,最后只能眼看着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烟叶烂在地里。
面对这些情况,当时身为登封县大金店公社干部的郑六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知道在大金店公社南山一带地下储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便主动找到公社负责人,要求在南山办煤矿,以缓解农民生产生活用煤问题。
那位负责人对郑六明说:“办煤矿需要钱,公社没有一分钱。若是要人,可以组织,若是要钱,就搞不来了。办不办,你自己考虑吧。”
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郑六明咬咬牙、铁了心:为了一方百姓脱贫致富,豁出去自己这百十来斤也值得!
大金店公社是没有钱,更缺少投资经营意识。郑六明舍下面子四处求人,筹借来2.3万元仍不够用,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解决了开矿的第一笔资金。他“三顾茅庐”请来一个从前下过井、挖过煤的老工人作为技术人员,然后就领着32位农民在磴槽村苇园地的山沟里,开始了创办磴槽煤矿的艰苦历程。
这时的创业是实实在在的一穷二白:没有吃的,就向当地生产队借了500斤玉米;没有住的,就借当地生产队的3间机井房,再靠机井房山墙搭起一个帆布篷临时凑合;没有电,就借当地生产队的8马力柴油机作动力排水;没有提升设备,就用手转、袋子背,后改用木架子,用人力推木转转提升,用架子车运输;没有坑木、椽子,就到海拔700多米的大山上去扛,往返一趟40多公里,许多人肩膀磨出血,脚板打出泡,甚至扭伤脚,但没有人叫一声苦、喊一声累。就这样,在资金、技术、设备“三无”的情况下,郑六明带领着农民兄弟们,凭着一双手、一副铁肩,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一天天地干,一月月地拚,终于在当年产煤3000多吨,并建成了一个年产能力达3万吨的矿井。
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磴槽煤矿开始成长。从1973年7月到1990年底,经过18个春秋的艰苦奋斗,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1990年已拥有两对生产矿井,一个基建矿井,职工人数达到1520多人。原煤产量由当初的3万吨上升到30万吨;年产值由当初的60万元增长到2000多万元,利税增长到500多万元,固定资产发展到8000多万元,流动资金700多万元。被县政府评为“经济效益显著单位”、“一等纳税先进单位”。在煤炭部评出的五个“质量达标准、安全创水平”乡镇煤矿中占据一席,因此被称为全国乡镇煤矿“五朵金花”之一,被誉为嵩山脚下的一颗灿烂明珠。
一位磴槽的矿工曾为煤矿的发展之路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不要国家一分钱,不求上帝和神仙,凭双手和一副肩膀,还有一腔豪情。”
奋进篇:建设者的远见———煤矿的生命就在于安全与质量
煤矿生产,郑六明永远强调“安全第一”。他说:“挖煤是人和地球打仗,最大的敌人是瓦斯和水,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敌人,如果不讲战术,就会搞得矿毁人亡。”因此,要保障煤矿生产和安全,他要求必须不断提升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18年来,磴槽煤矿靠借款、预收购煤款等形式筹措资金,不断添置新的设备;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扩充技术队伍。用这种滚雪球的办法,在一无所有的基础上,慢慢发展、壮大起来。
1973年7月刚建井时,煤炭提升还是靠人力背袋子和木转转带架子车,后来手上有了点钱,就改用“锦州式五管小锅炉”和0.25吨蒸汽绞车提升,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到1975年,又用更大功率的“兰克夏”锅炉带2吨的摔头蒸汽绞车提升。1986年以后,蒸汽车全部淘汰,改用1.6米的电绞车提升。
刚建矿时,巷道运输主要靠人力架子车运输,上下爬坡,则靠人力背袋子和拉拖运输。1974年后半年,在大巷铺设8公斤轻轨道,靠自制的平车载条筐运输。1975年6月,改成羊角道,铁斗代替条筐,用人力推车运输。1977年到1985年,工作面、巷道全部改换成11型溜子运输,从此结束了人力运输。1986年又改为17型可弯曲溜子运输,工作面、巷道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运输。到1990年,井下共有了29台17型可弯曲溜子,作到了运输一条龙。
从长期的实践中,郑六明对安全办矿总结了“十六字”经———风为井命,水为井病,火为井险,电为井眼。
1973年至1974年,井下生产基本上是靠自然通风。随着井筒的不断延深,通风系统改造提上议事日程。1975年2月,在四井西30米处,建了一个斜风井,安装8号风机一台,使该井形成独立的通风系统。1982年2月,又在六井东30米处建一斜风井,安装8号、12号风机各一台,且安装了反风装置,使四、六井形成了独立的通风系统。到1990年底,三对矿井共安装12号风机6台,使井下人均有效风量达到每分钟4立方米以上,完全满足了井下安全生产的需要。由当初的自然通风发展为机械独立通风,消除了下行风、串联风,提高了矿井抗灾能力,确保了井下职工安全生产。
1973年建一、二井时,靠借生产队的8匹马力柴油机带动32米的离心泵排水。1974年,改用东方红75发电机组发电,供井下排水。1975年,输电线路架通,从1976年到1990年,全矿共安装4DA8×9水泵14台,总排水能力达到每小时240立方米。1990年汛期水量增大,又改为D150水泵,配套电机220千瓦,扬程300米,改多级排水为二级排水,井下安全又多了一重保障。
刚建矿时井下没有照明,仅靠自制的盒灯来解决。后来,改为20匹柴油机带20千瓦发电机发电,供照明排水。随着井的延深,又改用功率更大的东方红75发电机组。1975年10月,磴槽人完全靠自力更生,架通了新新至磴槽4公里10千伏的高压专用线路。随着用电设备逐渐增多,1988年11月,又架通一趟10千伏高压线路,从此,磴槽人实现了多年的愿望———双回路供电系统。以往因单回路供电负荷过大,有关部门调节负荷停电而给矿上造成巨大损失和不安全隐患的情况成为了历史。至1990年底,全矿共计有4台变压器正常运行,总装机容量为1250KVA,完全满足了矿上安全生产的需要。
1986年,河南省煤炭厅、劳动人事厅、总工会为表彰磴槽煤矿在安全方面的突出贡献,推广磴槽煤矿在安全方面的管理经验,联合委托郑州工学院拍摄一部电视纪录片《欣欣向荣的磴槽煤矿》,在河南电视台多次播放。
1987年,煤炭部为了促进全国煤炭行业的安全状况根本好转,在煤炭行业开展了“质量达标准、安全创水平”的活动。这也是郑六明一直以来的工作重心所在。他一直认为“煤矿的生命就在于安全与质量”,在市县煤炭系统的指导下,郑六明在全矿职工中广泛开展了“质量达标准,安全创水平”的群众性达标活动。他一方面制订措施,要求人人要学习标准、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另一方面,他多方筹集资金,把钱用在安全管理的刀刃上。郑六明提出“要从生产中增一点,从成本中抠一点,从管理中省一点”,把挤出来的有限资金,用于改造更新不符合标准化要求的巷道、设备,使之达到标准化。1987年10月,煤炭部安监处协同六省专家组到矿,进行“质量标准化矿井”验收,磴槽煤矿七项考核达到部颁标准,被煤炭部命名为首批“质量标准化矿井”,荣获金牌奖。
矿工们对郑六明有一种无形的心理信赖。他们说:“只要郑六明在矿上坐着,我们每天下井挖煤心里就踏实。”而多年来,磴槽煤矿在安全方面取得的成绩也的确令人瞩目:从1973年到1978年,连续6年实现安全生产无伤亡;无数次战胜瓦斯高、水量大、煤炭自燃着火等自然灾害;从1985年到1990年,连续实现安全生产2000天,产煤130多万吨,实现了“百万吨伤亡事故为零”的目标。1990年4月,郑州市煤化局与登封县人民政府联合在磴槽煤矿召开现场表彰大会,磴槽煤矿同时受到河南省人民政府和郑州市人民政府的通令嘉奖。18年来,磴槽煤矿先后5次受到煤炭部及能源部的表彰和奖励,17次荣获省级“安全生产先进集体”称号,18次荣获地市级“安全生产先进集体”称号。
凝聚篇:管理者的重任———让职工充满自豪感与归属感
为人之道对于企业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作为磴槽煤矿的“统帅”,郑六明率领团队打胜仗的因素很多,但最关键的一条就是他的人格。在郑六明看来,企业的主体是工人,企业的一切都是职工们干出来的,只有职工们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才会有磴槽的兴旺和发展。因此,无论是创业初期的艰苦岁月还是后来企业逐步壮大的繁盛时期,郑六明始终把改善职工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当做一件大事来抓。他说:“煤矿建设要以人为本,只有职工心情舒畅了,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刚建矿时,矿区一片荒坡,杂草丛生,仅有当地生产队的3间机井房。32位农民吃住都十分困难。郑六明亲自带头,号召大家自己动手解决生活困难。他们自己脱制泥坯,把3间机井房从中间隔出2间做伙房。没有吃的,他们向当地生产队借了500斤玉米。没有蔬菜,就吃南瓜、红薯叶、生萝卜丝。那时,如果能喝上一顿咸稀面条,已经算是改善生活了。快到年底时,矿上人数增加到70多人。由于伙房太小,工人盛饭时,你碰我,我碰你,连身子都转不过来,将饭汤撒在别人身上,甚至碰掉碗也是常有的事情。
工人遭受的风雨之苦,让郑六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暗下决心:一定让职工们吃个踏实饭。为扩建伙房,他外出四处借款,同时发动工人义务脱制土坯,终于在河沟南边盖起面积为100平方米的5间土瓦房,专做职工伙房。这是1975年底,职工生活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每天不仅能喝上一顿咸面条,还能吃到白面与玉米面做成的花卷馍和纯白面馍。对此,工人感到非常满意。但是郑六明却从没有“满意”,他总在不停地忙碌着———1982年2月,一个220平方米的职工餐厅建起来了;1986年,专用的桌、凳、椅子进驻食堂,使食堂初步达到了餐馆化;1988年11月,一个1000平方米的职工大餐厅竣工,就餐职工已超过了1200人。矿里的老职工们回忆说:到1990年底,在食堂里天天都能吃上馒头、包子、油条、饺子、烩面、面包、烧饼等,鸡、鸭、鱼、肉更是顿顿都有,品种又多,分量又足。矿上工作辛苦,吃顿好饭有的是力气干活啊!
矿上工作又累又脏,吃饭和洗澡都是职工的大事。但是在建矿初期,矿上根本无钱建澡堂。为此郑六明也是大费心思,从最初在借来的机井房中挖地道座大锅,到后来砌3孔砖窑,改用“锦州式五管锅炉”蒸汽将水打热,工人的洗澡条件不断改进。1983年12月,矿上又新建了一个600平方米的大澡堂,设有浴池间、淋浴间、更衣间、接待室,安装了360多平方米的淋浴间,职工洗澡终于全部实现了淋浴化。
除了吃饭和洗澡的问题,郑六明还操心着职工们住宿的事情。刚建矿时,房无一间,窑无一孔,几十号人只有露天住宿。后来,天气变冷,郑六明就发动大伙,动手打土窑住。1974年才逐渐盖起了几间瓦房,而郑六明是最后搬进新瓦房的9人之一。1983年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磴槽煤矿要彻底改变煤矿企业脏、乱、差的形象,建设现代文明矿山。1984年12月,一座面积240平方米的2层楼房建成,矿上职工告别了过去简陋的土房,开始进入楼房时代;1985年底,3000多平方米的职工大楼落成。此后职工住宿大楼不断增加,全矿职工全部住上楼房并实现了住宿旅馆化。
郑六明还在矿上建立了卫生所,到1990年底,卫生所面积扩大到近100平方米。矿上每年组织井下工人到县、乡防疫站进行身体检查,而且所有合同工人均享受公费医疗待遇。1981年5月,矿幼儿园诞生,此后理发店、信用社、招待所、俱乐部、歌舞厅等相继创办。对老工人实行了发放退休金制度。每年还组织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及干部工人外出旅游观光。
1978年,河南省煤炭厅在平顶山召开现场会。在会议现场,磴槽煤矿荣获全省安全生产第一名,奖励3000元及一面大锦旗。回矿后,矿上用这3000元钱买了一部宽银幕电影机,每星期坚持给职工放电影,职工及周围群众都非常高兴。
就这样,在郑六明无微不至的关怀下,磴槽煤矿的职工们不仅拥有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而且享受着丰富的职工业余文化生活。1983年8月,矿上创办了全国乡镇煤矿第一家《矿工报》,1984年又创办了矿工图书阅览亭。至此,到1990年底,无论是井下生产系统、安全防护系统,还是平地的各种基础设施都已全部建设到位,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企业整体系统。增添了职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加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磴槽煤矿多次被郑州市人民政府和登封县人民政府命名为“双文明单位”和“文明单位标兵”。
晚霞篇:老党员的本色———一切为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真正的英雄能够凝聚无畏的战斗意志,传承光荣优秀的传统,打造敢于亮剑的出色集体。在磴槽煤矿的发展过程中,郑六明始终把发展党的组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刚开始建矿,郑六明就在32个农民中发展党员。1975年,成立了党支部。随着煤矿的发展,党的组织也在不断壮大。到1990年底,全矿已有近20位同志加入党的组织。同时,自成立党支部起,年年被县、乡评为“先进党支部”。郑六明也多次被县委组织部评为优秀党员。
1987年5月,在上级总工会的指导下,矿上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工会委员会。1989年7月,又通过民主选举成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到1990年底,工会会员已发展到500多人,职工代表115人。随着煤矿的发展和民主管理进程的推进,工会组织在企业民主管理、职工参政议政、劳动竞赛、技术比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企业整体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
磴槽集团现任“掌门人”袁占国深有感触地说:“磴槽煤矿能有今天的兴旺发达靠的是一种精神。”而回顾18年的创业历程,郑六明也感慨万千:“矿上所有成绩的取得,没花国家一分钱投资,完全是上靠党的正确领导,下靠全体职工的团结奋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实实在在流血流汗干出来的,是从先生产、后建设,边生产、边积累,滚雪球的不断发展中得来的!”
办煤矿就是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是郑六明多年来带领大家奋斗时始终牢记的宗旨。在创建煤矿之初,他就提出了“立足农业办煤矿,办好煤矿促农业。”今天,在发展煤矿事业的同时,郑六明同样不忘反哺桑梓。他拿出创建煤矿积累的950万元,修建王堂水库,架设高压线路,铺设柏油路,改善农业的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他个人拿出各级政府奖励给他的15万元钱,帮助骆驼崖村小学、东金店初中等八所学校扩建校舍;捐资19万元帮助骆驼崖村村委会建起办公用房,为村里修桥铺路,架设电线,硬化舞台广场,重建卷棚廊房。他还捐资32万元,重建了郑氏祠堂。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已被他全部安排到矿区就业。
由于郑六明做出的突出贡献,他先后100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县的各项荣誉,被列入《中华人物大典》。河南省政府特授予他金杯两枚,以示表彰。大金店乡政府为其树立了“开发矿山,功在千秋”的丰碑,村委会和郑氏族人也分别为他树立了功德碑。
如今,郑六明老人已经年过8旬。2007年初秋,他再次回到老家登封市骆驼崖村。听说老郑回来了,村民们都闻讯聚在村头看望他。孩子们跟过年似的手舞足蹈围着面容慈祥、精神矍铄的老人家转来转去。村民们都说:“老郑,你可是我们的大恩人!”耄耋之年,郑六明却声音清爽:“乡亲们,请永远记住老郑我这句话,恩人是咱们共产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