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静波:和谐新村领路人
废坑地变成养殖场,水泥路通到家门口,集体资产4年翻了一番,人均纯收入提高近40%,55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还能领到生活补贴……提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东港镇西向河寨村村民说:“没有村主任费静波,就没有俺们村的现在。”
西向河寨村地处秦皇岛市近郊,与现代化煤码头相邻,有较好的经济发展条件。但由于没有找到切合自己情况的发展之路,企业办一家垮一家,项目上一个赔一个。虽然担着个“小康村”的名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生活依然没有大的起色。2003年,村委会换届选举,村民们把信任的目光投向了16岁创业,致富不忘乡邻的费静波。费静波虽不是正式候选人,却被群众推上了村主任的位子。
“咱不能辜负老少爷们的信任。走也是干,跑也是干,要干就要干好。要干就要为老百姓解急难。”因海水倒灌,村民们多年来饮用的自来水又苦又咸,费静波和新一届村委会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全村饮水问题。费静波接手时村里没有一分钱。他便找镇里、区里软磨硬缠筹资金,带着村民找水源,找卫生部门化验,经过无数次奔波,甘甜的自来水终于流进了每家每户。
当地有条大蒲河,横贯附近5个村庄,西向河寨村地处下游,地势最低,一遇大雨河道被堵,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是常事,低洼处的房子也常被淹。费静波组织村民重挖河道,打上水泥底,两侧砌上山石,河岸垒上花式低墙。将肆虐乡里的大蒲河改造成逢涝能泄洪、逢旱能灌溉的利民工程。村民们说:“现在雨再大,也不用担心被淹了。”
由于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村里不少地被征用,人均土地逐年减少。为了支援国家建设,费静波想出了填坑造地的办法。他带领村民在大蒲河下游把河水冲刷出的沙子坑填坑造地50多亩,建成了养殖小区,把所有的养殖户都迁到养殖区,既解决了村里的环境卫生问题,又给养殖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如今,几十家养殖户把圈舍建到了养殖小区,养殖规模翻了一番。村里还利用修泄洪渠的机会,将河道两岸的河塘水洼填平,原来的废弃地成了果树林,有的还种上了庄稼。
几年来,村里共填坑造地200多亩,临街的地方盖起了门市房,还解决了60多户村民的宅基地问题。大秦线扩容改造征地,一部分就是这些利用河塘造的地。村里得到1000多万元的补偿款,这些钱全存到银行,每年还为村民带来三四十万元的利息。有人也劝费静波搞些投资,他说:“这些钱是老百姓的血汗,瞅不准的事咱不能干,不然钱就白搭了,对不起老百姓,等以后有了机会,村里有了能人,这些钱再派大用场。”
村委会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心怀百姓”的字幅,这可以说是费静波的心里写照。在村里随便找个村民拉家常,会让人切身感受到,这“心怀百姓”四个字真是不虚。
“村民的事没小事”,费静波经常这样说。村民也把他当作贴心人,不论大事小情,都愿意找他商量,他总是想方设法帮助解决。村民李爱军在外打工,被突然倒塌的墙壁砸断了双腿,家里拿不出钱来住院做手术。费静波知道后,拿出1万元交了住院押金。为了方便群众,费静波的手机24小时没关过。村里有红白喜事,第一个得到通知的一定是费静波,他会在第一时间送上自己的心意,但吃喝的时候肯定找不到他。
今年暑假,村民田月霞的正上大学的女儿倪伶伶就要返校了,当她正为孩子的学费发愁时,费静波提前就为她们想到了,早早拿出2000元送了过来。提起村主任费静波,田月霞热泪直流:“要是没有费静波,就没有我们这个家了。”去年5月,田月霞的丈夫意外死亡,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临近高考的女儿为给家里减轻负担,说什么也不上学了。费静波一面为她家办低保,一面帮田月霞找工作,还为她病故的婆婆操办了丧事,并一再嘱咐伶伶:“不要分心,好好上学,一切都有我呐。”帮助伶伶战胜家庭挫折,考上了大学。
“好多人说,村干部难当,其实只要做到把大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当村干部并不难。”费静波说。他上任不久,就张罗为村里的孤寡老人、残障人、困难户办低保。他的二叔无儿无女,但他说,二叔有我们兄弟姐妹赡养,坚持把低保名额给了最困难的人。
西向河寨村要创建文明生态村,但是,前些年村里有部分村民违章建了不少临时建筑,出租给外来打工人员,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可是这些房子不拆除,将会严重影响这项工作的开展。拆除工作从哪入手呢?费静波首先做通了老父亲的工作,把父亲家并不在拆迁范围内的房子拆掉了,村民们看在眼里,服在心里,也主动拆了房子,60多户没有一户提出补偿要求。这几年,村里搞文明生态村创建,工程不少,但他绝不让自己的亲属参与工程招投标。他说:“只要是我的亲属,有能耐就到外面去挣钱,别想在村里搞的工程中挣一分钱。”村里有车,他从来不用,出门办事都是开自己的车,别的村干部提出给他报销些油钱,他也不答应。自己办公室的桌椅,也全部是他自己出钱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