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文化进农村 > 经验传承

一名“老推”的精彩人生 ———记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推广研究员于凤玲

日期: 2007-04-20 10:30 作者: 江娜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于凤玲,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现任蔬菜科科长,2001年被评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20多年来,她讲创新、重实效,亲自抓点带面,在生产第一线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解决了多个技术难题,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老推”。从棉花到蔬菜,河北大地上记录了这位普通“老推”的精彩人生。

  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是她的本职,也是她最大的爱好。1982年,刚刚迈出大学校门参加工作的她,立即响应号召到故城县青罕乡蹲点,推广棉花新品种新技术,每天四角钱的生活补助,一蹲就是三年多。针对当时棉花产量低、品种杂的生产实际,从试验开始,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筛选确定了当时表现突出的棉花新品种———冀棉八号为主推品种,随后提出了“冀棉八号”新品种及配套技术推广项目”,向周边地区推广,经示范推广,从一个县迅速推广到全省主产棉区,1984年全省推广冀棉八号新品种及配套技术1500万亩,占全省棉田的90%,每亩增收200多元,新增效益10多亿元,获得了省科技厅和农业部的奖励。

  1993年河北棉铃虫大发生,于凤玲的孩子小没人照顾,但她还是深入到深州市蹲点开展棉铃虫防治工作。蹲点期间,针对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棉花稀植大棵、病虫严重的问题,提出并在全省实施了6万亩连片170斤皮棉栽培技术项目,全省推广覆盖率80%以上,使黑龙港地区的棉花实现了“密、矮、早”栽培,提高了质量,增加了收益。

  正在她从事棉花技术推广工作得心应手的时候,1998年因工作需要,她开始从事蔬菜生产技术推广工作。从大田生产的棉花转到以设施生产为主的蔬菜,对于从未接触过园艺技术的她来说是一个较大的转变。面对新的工作任务,她勤奋刻苦,利用各种形式以最快的速度熟悉全省蔬菜生产情况,利用藁城距市区较近的便利条件,将“藁城市农业技术科技示范园区”作为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基地,经常到“藁城市农业技术科技示范园区”从事技术实践工作,在园区进行蔬菜新技术和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与菜农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长期以来,她把技术推到了田野里,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在经常到田间地头传授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普及技术,定期在河北电台和电视台讲座,在报纸上刊载技术文章;及时掌握蔬菜、棉花等经济作物的有关情况和技术动态,提出过多项棉花、蔬菜发展规划和生产技术建议。她主笔编写的《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技术》、《大中小棚蔬菜栽培技术》、《抗虫棉栽培技术》和《冀棉八号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等书籍,为普及农业新技术提供了简明实用的教材,在农民中很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