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培训班学员体会——结合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的思考
曹阳/安徽省滁州市农委市场信息科/科长
作为一名基层农业工作者,能参加部里农业市场信息系统业务知识培训班,机会难得,倍感兴奋。此次培训重点是农产品市场流通、相关领导和专家教授围绕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会展在农产品营销中的应用、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农产品营销策略、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方面为我们作了全面、深入、使用的授课,受益匪浅。结合我们滁州市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实际,我有几点思考。
一、滁州市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
滁州市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现有耕地1056万亩,水面220万亩,林地和草场面积600万亩。历史上是长江北岸著名的鱼米之乡,素有安徽粮仓之称,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长江流域弱筋小麦生产基地,以及南京都市圈和长江三角地区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2013年粮食总产82.8亿斤,肉蛋奶总产量52.5万吨,水产品总产31.7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9235元。
随着滁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农产品批发市场方面,全市现有年交易1000吨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34家,年交易在150万吨左右,年交易额60亿元。其中,交易额亿元以上市场5家,年交易额20亿元,总体上发育不足,年两量小。目前在建的中国滁州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用地800多亩,项目全面建成后交易量将达到每年50亿元。流通主体方面,2013年家庭农场1500家,农民合作近6000家,带动40多万农户,营收仅25亿元。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45家,其中国家、省、市级分别为3家、59家和175家,加工产值468亿元,发展速度较快。同时“万村千户市场工程”、“新网工程”推动了农产品现代流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卖难”问题。
二、滁州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的影响,我是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农产品流通环节多,周转缓慢,成本高。二是农产品市场的建设滞后,缺少核心龙头市场。三是农超对接发展不快,直销设施配套不足。四是农产品流通损耗大,冷链物流尚未形成,没有专业的社会化的仓储业。五是农产品;流通信息化程度低,服务系统不完善。
三、加强滁州市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的建议
1、科学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结合省政府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尽快编制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发展规划,形成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经营网络。
2、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大对农产品流通项目贷款等财政补贴。
3、减少流通环节,加大农超对接力度。鼓励支持农产进入初加工领域;利用电子商务完善营销渠道,形成上联市场,下联基地的第三方农产品流通平台。
4、鼓励农业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在社区市场的直销直供,政府要加大市场建设,减少鲜活农产品市场租金、摊位费用,减少农民进程成本。
5、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市场物流建设。支持鼓励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建设冷链基础建设。财政资金要向其倾斜。
6、培育市场中介组织,建立中介对接机制。加快发展农产品协会、农产品运销协会、中介组织和经纪人在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农产品,形成“生产企业+农户”、“批发企业+农户”、“零售企业+农户”、“协会+农户”等多文化物流运营模式。
7、提高信息化程度,尽快建设农产品信息平台。现有信息平台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要尽快建立统一的交易平台、交易规划和交易系统,主导开展网上交易。早日实现电子化操作,形成快捷的信息经营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