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农业市场信息系统业务知识培训 > 学习交流

第一期培训班交流材料——全国农牧渔业大县培训班交流材料

日期: 2014-06-04 08:37 作者: 来源: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字体: 打印本页

  银川农业信息中心 赵汉山

  银川市农村信息化其中农业信息化始终走在全区前列,在某些方面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信息产业化,有效的把农业信息与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使信息技术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先进生产力。

  (一)网络终端进村入园,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全面实现银川农业信息产业化,根据中共银川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银党农发【2012】3号文件和市农牧局《2012年农业重点项目任务分解通知》银农发【2012】42号文件要求,2012年在全市已建成信息站点中选择了60个基础条件好、有应用需求、能够完成信息上传下达服务农业生产的村队与产业园区,投资60万元,进一步完善了这些站点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强了各个产业点(园区)与全区甚至全国各级农业网站的联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农业信息产业化服务水平。

  随着农业信息技术在全市各个产业的普及应用,农民对信息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现行的银川农业网(后台建设)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信息发展的需求。为此,2013年银川市将投资约150万元改扩建银川农业网络服务平台,吸纳全市各个站点每个产业都能够进入统一的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全面实现“数字银川·智慧农业”。该项目已经完成前期调研考察等工作,进入招标采购阶段。

  (二)、各产业信息技术使用率普遍提高,逐步实现现代农业信息产业化。

  近年来,银川市积极发展优质、精准、高效和生态农业,努力提高农业规模化、精准化和设施化水平。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涉农组织或企业开展网上交易。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信息化建设,建立现代农业信息化产、加、销于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农业专家服务体系,提升农民信息应用能力。组织农业专家为农民提供远程、在线、现场指导、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科技咨询服务,开发农业信息资源,提升农民信息应用能力。今年以来,市政府将投资300万元,综合国内各个产业先进信息化建设资源,在全市选取18个产业园区,采取园区自选先建、项目资金后补的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使生产效益最大化,努力实现银川现代农业信息产业化。

  如在种植业生产过程中,测土配方施肥已经比较普遍,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决策系统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结合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化肥农药使用以及产量等数据绘制电子地图,取相关信息提供给施肥、灌溉等专家支持系统,可实现田间施肥、灌溉、喷药的自动化、智能化。可通过远程视频监控、先进感知与遥感、信息采集与传输、计算机智能处理决策技术的集成应用,对大田作物全生育期动态进行监测预警和生产调度。

  在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可应用集传感器、智能监测与控制、移动通信等于一体的设施化养殖系统,实现畜禽育种及养殖、肉蛋奶生产、饲料生产、养殖场管理、畜禽舍环境控制、疫情监测及防治等方面或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利用水环境参数监测传感器、智能化的渔业生产专家系统,可实现水产养殖环境理化参数监控、自动投饵、饲料配制等一体化的健康养殖模式。

  在农产品流通方面,信息化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突出体现在农产品价格发布和供求对接上。通过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采集系统、电子化交易平台、智能化产品质量监控系统等,实现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进行价格信息的发布、汇集、展示、查询。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鲜活农产品网上批发和网上零售,以及农业合作社与城市超市对接、农业合作社与城市消费合作社对接和订单农业,多渠道多形式促进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融合,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为确保农产品质量与提高消费满意度,通过建立从产地到市场的全程质量控制系统和追溯制度,以产品条码为信息传递工具,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检测、包装盒标识等关键环节进行电子监管和可追溯,实现对农产品从原料供应、加工、包装、销售等整个流通过程的全程追溯管理。

  二、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一,建立良好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机制。在调研中发现,我市部分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涉农组织对现代农业信息产业化的认识程度不高,使用愿望不够强烈,存在坐等政府扶持建设,没有形成自我超前发展意识,如何使农业信息化建设常态化,还需建立良好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机制。

  第二,不断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基础打牢了,农业信息化才能顺利推进。尤其一些养殖园区比较偏远,无论是电力设施还是光缆通信设备的建设都没有跟上,实现农业信息产业化确有困难,为此,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各县市(区)要将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其中,确保产业投产与产业信息技术的使用同步进行。

  第三,逐年组织实施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项目。农业信息技术的先进程度、简单与复杂程序不但在同类产业中因资金或技术人才的不同存在差异,在不同产业中相差更大,而且信息化程度本身就不高的产业,许多生产者(包括农户、农业合作组织及涉农企业)从一开始就没想使用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诸多差异的存在,使我市在短时期内全面实现农业信息化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只有通过政府扶持政策,逐年组织实施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项目,使落伍的农业生产者逐步向现代农业信息产业化迈进。

  第四,制定并实施农业信息化补贴政策。一是对农户、产业园区信息技术使用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互联网接入及网站后台维护费用实行补贴。二是对应用信息化技术产品实行补贴。

  附:2013529日经济日报报道银川信息化建设情况。

  银川平原是宁夏平原的精华地带,堪比江南的鱼米之乡。近年来,以发展高端、高效的精品农业为目标,在普及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信息化建设。

  手机短信遥控养精品鱼

  坐在渔场的办公室里,银川市贺兰县光明渔村总经理石伟掏出手机,向渔场的设备发了条短信。随即,600亩鱼塘里的投饵机开始抛投饲料,鱼儿们在水中争抢食物。

  “这是手机短信遥控养鱼系统。即使我坐在千里之外的海南岛喝茶,打开手机,就能在屏幕上看到整个渔场的情况,发条短信,就能操作渔场增氧机、水泵、投饵机等电器设备的开和关。如果设备发生故障,它还会及时发条短信给我,避免因设备故障造成鱼苗死亡等损失。”石伟介绍说。

  2011年,为了发展精品渔业,提高养鱼效益,石伟投资30多万元,在自己的养鱼基地建成了“现代渔业物联网技术”。该系统采用信息化技术,每个鱼塘水中有一个传感器,将水温、溶氧含量、PH值、亚硝酸盐等重要数据自动传输给渔场终端电脑和手机,并与银川市、自治区和国家渔业管理部门三级终端联网。

  过去养鱼住在池塘边没日没夜、风吹日晒。如今一机在手,尽在掌控。有了手机遥控养鱼系统,石伟雇的人少了一半,养的精品鱼多了,病害少了,效益提高了15%以上。去年,石伟的渔场620亩鱼塘产鱼40万斤,实现产值300多万元,利润50多万元。“随着引进更多的精品鱼,今后效益还会大幅度提高。”石伟说。

  电脑精准施肥出口花卉

  来到位于银川市兴庆区的周景世荣进出口有限公司月牙湖花卉种植基地控制室,董事长周志强给记者演示了其电脑施肥系统:敲敲电脑按键,水泵隆隆作响,肥料通过管道输送到基地400栋大棚里,自动化地进行施肥。

  “这是肥水一体化系统。事先将水肥配好,然后通过管道输送到每个大棚,通过滴灌完成施肥。一个人就能完成400栋大棚的施肥工作。如果没有这套系统,一个大棚一个人,需要400个人推车提筐,在大棚中边走边撒肥料,相当费时费力。”周志强介绍说。

  周景世荣公司是宁夏花卉生产龙头企业,生产的精品花卉主要出口日本和韩国。去年,在银川市政府的支持下,该公司在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月牙湖乡生态移民新区新建了一个600亩的花卉基地,以解决部分移民就业。但碰到了一个难题:移民们都来自于南部山区,只会种粮食,不会种花。“其他都好办,但施肥很难学好。而精确施肥对花卉极为重要,施少了花儿长不好,施多了花儿会烧死,精品花卉尤其娇气。”周志强说。

  周志强告诉记者:“我引进这套系统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花卉施肥的精确性,避免人工施肥的不确定性,确保精品花卉的生长。”

  全信息化养优质奶牛

  坐落在银川市金凤区南面的银川上陵牧业公司是宁夏最大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基地,投资数千万元建设了信息化管理系统,成为宁夏首家实现全信息化养牛的企业。

  走进该公司翔达奶牛养殖场,只见每头牛脖子上戴着一个项圈。“这是计步器,它把牛的活动量即时自动无线传输到终端上,管理员通过软件分析,能够准确知道每一头奶牛的发情状况和健康状况。如果靠人力观察,有3000多头牛呢,很难及时发现和判断。”技术顾问张宏宝介绍说,这样就能提高繁殖率,提高产奶量,保证牛奶的安全。“仅此一项,我们养殖场每天就能增收一万多元。”张宏宝告诉记者,翔达奶牛场在总监控、奶业产量、计步器、饲料加工、挤奶台五个关键环节上都实现了信息化。

  在张宏宝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监控室,在这里,工作人员从大屏幕上就能看到奶牛场全景,出现异常情况都可看到,从而及时处理。来到牛场饲料加工车间中控室,只见空中都有监控探头。“你们看,只要车间工艺员把六种饲料不同配方数据输入电脑,车间里就生产出来六种不同的饲料,不同的牛吃不同的饲料,数字化技术使得营养配方更加精确。”张宏宝说

  上陵牧业公司的信息化生产方式,引来其他中小牧业企业的效仿和跟进。据张宏宝介绍,由于实施“全信息化养牛”工程,使得银川优质牛奶、优质牛肉质品率年均递增28.2%,企业营业收入年均递增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