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培训班交流材料——关于推进农业市场化与信息化的调查和思考
江西省泰和县农业局曾福明
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市场化和信息化,市场化带动整个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目的、农业政策向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而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将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及劳动生产率,为农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当前,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如何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发展市场农业,如何提高科技含量发展知识农业,如何全方位拓展产业链条发展产业化农业。为此,笔者在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就推进农业市场化与信息化提几点浅见。
一、我县农业市场化与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县在农业资源配置方式、生产组织结构、市场体系建设、农业农村信息化、政府宏观调控的重塑与构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繁荣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经营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入。一是土地流转规模逐步扩大。2013年我县承包土地转出农户14830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10.23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面积16.2%;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2013年新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75家,累计达361家,新增社员1.60万人,入社总农户达3.02万户,农户入社率达29.34%;三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截止目前,全县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21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66家,年实现产值26亿元以上。
(二)农产品流通体系不断完善。总投资7180万元、占地面积75亩,集农产品交易、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为一体的赣中南农产品(冷链)批发市场已投入运行;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面积120亩的赣中南最大的农机交易服务中心—县农机商贸大市场正在加紧建设;县城和乡镇农贸市场达28个,专业批发市场3个。另外,积极引导种养大户、运销大户组建农产品物流服务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以农贸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为主导、运销专业合作组织为补充、大型综合农产品物流中心为纽带的涵盖城乡的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
(三)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一是农产品产销对接。在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我县积极开展特色优势产品宣传推介和产销对接活动,每年参加国家农业部和省农业厅举办的农产品展销会近10场次,特别是省名优特上海展销会已连续参加8届,每年实现贸易成交额近2000万元。同时通过引导企业在省外建立泰和乌鸡、蜀口茶、茶油等特色农产品销售网点,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二是发展电子商务。我县依托中国农业信息网,建立“网上展厅”和农产品“供求一站通”平台,累计发布供求信息达1.6万条,促进实现网上对接;三是加大农产品品牌建设力度。以发展农业品牌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增强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我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意见》,推动实施农业品牌化发展战略,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企业开展“三品”认证和品牌认证,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农产品生产企业或单位奖补2万元,对获得中国品牌产品、有机食品、江西著名商标的企业或单位奖补1万元,对获得江西省重点保护产品、绿色食品A级标志的企业或单位奖补5000元,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奖补3000元。截止目前,我县拥有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品牌17个,其中国家驰名商标2个,江西省著名商标15个;累计培育有机农产品8个,绿色农产品12个;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19个。特别是泰和乌鸡,先后被认定为国内首个活体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后,2013年泰和乌鸡蛋首次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实现了全市禽蛋有机农产品认证“零”的突破。
(四)农产品市场监测能力不断提升。2012年开始根据国家农业部的统一部署,我县全面启动生产者价格采集工作,不断健全信息采集体系。目前已初步形成生产者价格、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互为补充,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有机一体的市场信息监测体系,实现了对全县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实时动态监测,监测品种达20多个。
(五)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我县在充分发挥“12316”、“三电合一”、农业信息网等现代传媒作用的同时,通过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在每个农业综合服务站建立了短信服务平台,短信采集范围涵盖粮油、蔬菜、畜牧、水产、果业、农业气象、农产品供求、农机等八大类。短信服务平台建立以来,在全县共采集各类信息用户15409户,发送水稻高产栽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疫病防控、农业气象、农产品供求等各类短信近25万条,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另外,我县物联网技术处在起步阶段,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已开始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养殖环境监控、疾病防控以及自动饲喂。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对市场经济适应能力较弱。一是农业经营规模较小,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相当突出。现代化的大市场要求农业有适度经营规模,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而我县农户户均耕地7.51亩,土地经营规模小,其投入能力低,商品批量少,竞争能力较差,市场风险大;二是农业经营管理能力较差。随着打工潮的出现,农村一些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流向非农产业,流向城镇和沿海发达地区,留守在家的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据我县2013年统计年鉴显示,我县农村就业劳动力每100人中,农业从业人员只有40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达85人;三是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还不强,对市场信号反应不够灵敏,生产经营什么,生产经营多少,往往凭经验或者互相仿效,出现比较明显的盲目性和地区趋同性,增大了农产品生产的市场风险和利益流失。如上世纪90年代初,我县泰和乌鸡价格最高时达15元/斤,农户盲目跟风饲养,造成市场供大于求,价格急骤下跌,农户损失惨重。
(二)市场体系发育滞后。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强,鲜活量多,不易贮藏运输,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矛盾突出。解决农产品集中生产与均衡消费的矛盾,需要有完善的市场体系为载体。但目前我县一是农产品市场数量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大多数是初级综合性集贸市场,交易方式停留在小范围现货交易上;二是市场行为还不规范。农产品购销政策和流通渠道缺乏连续性、稳定性;三是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发育不全,使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困难;四是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主要是土地、劳动力、科技、金融、信息等要素市场还未真正形成,直接影响到农村的要素流动和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户的自我服务能力比较差,这是由其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同时,由于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也不强,一般停留在统一耕种、统一灌溉、统一防治病虫害等常规服务上,产前的信息指导,产后的流通、贮藏、运输、加工、销售等服务远没有跟上。
(四)宏观调控亟待加强。宏观调控与发展市场经济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但目前还没有找到一条既加强宏观调控又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好途径,同时缺乏调控手段,特别是农民受传统思想的禁锢,农业保险难以全面推广实施,使农民进入市场得不到有效保护,从而对发展市场农业顾虑重重,放不开手脚。
(五)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一是资源整合、互联互通滞后,资源浪费严重,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二是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信息入户“最初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之间,乡镇与之间差异较大;三是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其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必备条件和重要手段,主导着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效率的大事来抓。
此外,现阶段农业生产力基础脆弱,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不快,使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的回旋余地受到影响,成为农业市场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是继续支持企业的发展,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向二、三产业;二是彻底放开劳动力市场,让农民自由平等地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三是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深化小城镇建设,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的小城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二)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是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有制度、有产业、有品牌、有人才”的“五化四有”要求,积极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大力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创建活动,建立和落实领导挂点帮扶机制。同时,鼓励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落实和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二是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为农户颁发具有法律效力的承包经营权证,积累经验,总结推广;三是推进农村土地规范流转。着力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积极引导承包土地向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向农业特色产业流转;四是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推进并引导发展富民特色产业、集中育秧、农机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和集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综合的社会性经营服务,积极培育和发展更多的“专业田保姆”。
(三)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对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优质农产品相对不足,使得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不仅严重制约了农业的自身积累,还使得农业的市场贡献逐步萎缩。因此,应以增加农户收入为目标,积极进行农产品结构调整。一是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种植业方面,重点发展烟叶、灵芝、食用菌、百合、马铃薯、竹篙薯等经济作物;畜牧业方面,重点发展泰和乌鸡养殖、杂交肉牛和生猪生态养殖;水产业方面,重点发展胭脂鱼、棘胸蛙等特色养殖。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加工企业与合作社、生产基地对接,提高收储和加工能力,实现多层次加工转化增值;三是推进农业品牌建设。立足我县特色农产品资源,进一步扩大“三品一标”农产品总量规模,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四是着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积极策应吉安市打造全国红色旅游精品城市,充分利用我县农业生态资源,做大做强休闲观光农业产业。
(四)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农业政务管理信息系统。重点抓好农业、畜牧、渔业、农机等生产信息监测与调度系统、农业经济与市场信息的监测与预警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农业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和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等5大信息系统建设,并切实发挥实效;二是加快农业生产信息化。组织开发、集成、组装农业种、养、加的电子信息技术,实施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强关键技术装备引进推广,积极引进和示范推广符合我县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需要的各类传感器、计算机硬件模块、相关监控软件等,建立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光、水、温、肥等条件的需求数据模型,为计算机智能控制提供数据支持,用现代信息技术产品装备各类农业生产者,加快实现对生产过程、生产条件及经营管理的自动化控制;三是推动农业经营信息化创新。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采集系统、电子化交易平台、智能化产品质量监控系统等,实现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进行价格信息的发布、汇集、展示、查询。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鲜活农产品网上批发和网上零售,实现农产品价格发布和供求对接,逐步提高经营主体自身信息化水平和农业经营网络化水平。同时,整合各类资源,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及运行机制,逐步形成电子政务建设靠政府,生产示范投入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电子商务靠市场的多元投入新格局。
(五)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一是矫正工农业发展政策的偏差。全面实施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政策,让农业创造的价值更多地留在农村,为农业造成宽松的发展环境;二是建立健全农业发展保护机制。逐步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国家的收购价格,严格控制农用生产资料的涨价幅度,严格控制非农业占地保持农业耕地面积的稳定,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三是广辟农业投资渠道。逐年提高中央预算内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资金等用于农业的比重,加强信贷机构对农业的支持,积极引导、鼓励和组织农村集体和农民对农业的投入,动员社会筹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