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培训班交流材料——卫辉市农业市场化和信息化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近年来,卫辉市立足农业市场化和信息化发展,着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产品流通、农业信息化发展、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确保粮食连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繁荣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以产销衔接活动为平台,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卫辉市注重特色农产品宣传推介和产销对接,积极组织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农资贸易洽谈会、原阳大米博览会、延津小麦博览会、中国郑州农业博览会等活动,促进全市农产品贸易交流与合作,形成了一批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2013年,“卫丰”牌特级棕果油和“良信”牌生态包子被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洽谈会组委会评为优质产品奖;“良信”猪肉获得新乡市名牌农产品和消费者喜爱的名牌农产品称号;鑫福林卫红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卫红花”被农业部评为“2012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卫辉市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尚在起步阶段,规模较小,但电子商务前景看好,发展态势良好。目前已有15家农业企业、20家农产品商店、6家专业合作社、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家庭农场开办淘宝网店。以卫辉豆腐皮、杜记牛肉、下街烧鸡、小杂粮、红薯粉皮、焖子等特色农产品为主的网上交易额已突破2000万元。
二是以抓好市场建设、监测和信息服务为重点,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近年来,我市依托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创名牌、抓龙头、拓市场,大力推进农产品市场建设,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成了卫辉市场、下园蔬菜瓜果批发市场、汲城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批发市场。其中,卫辉市场占地60亩,经营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区)的300多个蔬菜品种;下园蔬菜瓜果批发市场占地50亩,是集配送、检测、加工等为一体的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推动农产品市场流通,我市不断强化生产者价格采集,加强和完善农产品信息统计发布制度,提升市场监测预警能力,在规定时间内将价格信息上传至网络信息平台上,为国家对农产品的宏观监测调控提供基础数据,为农民提供产销指导,形成了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基础,农产品直销店、食品超市、连锁超市为补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农民经纪人参与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三是以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为抓手,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我市依托7个区域站,着力构建基层农技信息服务站点,农业技术员又是农业信息员,通过提供信息咨询、信息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开展信息服务,现已覆盖全部的行政村。开通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为广大农民群众解决各类重点难点问题260余件,其中种植类56件,养殖类39件,政策法规、市场信息类等问题172件。建立了“卫辉金农网”“卫辉农业信息网”两个农业网站,设立市场快讯、供求信息、农业科技、价格行情等几个版块,及时为广大农民提供最新的农业信息。在《今日卫辉》报刊第三版开辟农业专栏,宣传农业新技术、农业新思路。与卫辉电视台合作,开办《大地芬芳》农业专题节目,节目内容针对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方法、农作物新品种、农业新技术使用等,每周一至周四在卫辉新闻之后的黄金时间播出,农村收视率高达80%,成为我市大多数农民必看的电视节目。
二、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信息化资金缺乏。由于农民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地位,本身需要信息,但又缺乏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其经济收入低、观念落后、主动获取信息少,更不愿花钱买信息,这就决定了政府农业信息网络的公益性质。但作为县级财政,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不足,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
二是农业市场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农产品市场是由市场发展服务中心管理,这是市政府成立的负责开发市场、建设市场以及市场服务和经营的部门。农业部门更多的只是对农产品市场开发资源,搞好交易,促进繁荣提供一些指导和服务。这种管理体制下,农业部门很难有效对农业市场进行统计、监测和管理。
三是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困难。农业经济搞活,需要市场,建立农产品市场需要土地。但目前国家和地方均没有专门针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优惠政策。由于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需要紧邻市区,加之农产品批发市场很难像大型商城那样进行多层开发建设,土地利用率较低,导致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成本居高不下。
四是农业信息入户难。卫辉农村山区、丘陵面积较多,许多村庄相对落后,绝大部分农民没有电脑,北部偏远山区有的甚至连报纸、电视都看不到。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十分强烈,但由于受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手段的限制,互联网(电脑)对广大农民来说很陌生,既“用不起”(上网费)也“用不了”(不会操作),并且农民对获取和处理真假信息的能力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极不对称,虽然以市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区域站、村级农技服务点的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已实现全覆盖,但要让农业信息进入每家每户还远远不够。
三、对策建议
一要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资金支持。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以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地发展。一方面,要增加政府投入。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切实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完善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外商多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二要明确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主体。多年来,农产品批发市场一直是“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主要是营利性质的。市场发展中心、农业、工商、供销、城管、环保、商务等部门都有对农贸市场的监管责任,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农贸市场谁都有权监管,但谁都没有管好、没管到位,没有形成监管合力。应改变部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局面,成立市场建设与管理协调领导小组,制定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条例,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和管理责任主体。
三要明确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需要“顶层设计”。要根据“社会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针对农贸市场为公用事业这一功能性质,制定优惠政策,由政府统一安排,在土地征用、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考虑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性:一是规定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特殊土地使用制度;二是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采取特殊的优惠税收措施;三是政府切实承担起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检测、信息发布等与政府公共服务相关项目的“支持”责任。
四要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
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农村信息技术培训的投入,通过培养培训一批、引进吸收一批的方法,建立一支既精通农业科技又擅长信息技术应用的农业信息专家队伍。要积极开展农村中青年信息能力培训,重点在农村经纪人、种养经营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及村干部中培养发展农村信息员,壮大农村信息员队伍。要重点加强信息收集、传播方法和农业科技、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水平、网络应用基础常识等方面的培训,使信息员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逐步建立一支专业技术和分析应用相结合、精干高效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使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