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农业市场信息系统业务知识培训 > 学习交流

第一期培训班交流材料——农业市场信息化建设交流材料

日期: 2014-05-29 16:25 作者: 来源: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字体: 打印本页

贵州省遵义县农牧局   高银智

  农业市场信息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降低农户种养风险,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了农业市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市场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我县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状况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和粮食生产大县。2010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全县有农业人口102.13万,耕地面积11.8万公顷,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烤烟、辣椒、马铃薯和蔬菜等作物为主。近来年,我县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县农村现有电视数量28万余户,入户率为102%;农村固定电话9.18万部,入户率32.7%;移动电话67万部,入户率185%;全县27个乡镇、222个村通宽带;实现了村村通有线、村村通电话和“乡乡上网”。据调查,全县90%的农民会通过墙报专刊获得农业技术等信息,70%的农民接受电视专栏和手机短信等信息服务,30%的农民会上网,能通过网络接受信息。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各项农业和农村方针政策,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核心,积极开展农业市场信息化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一是成立了市场信息科,现有4人从事该项工作,职能职责主要是“负责收集、分析、预测预报、审核农畜水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情况、价格等农业经济信息,指导全县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负责全县农情统计资料的收集、分析、汇总,定期向局领导、有关部门和上级业务部门报告;研究制订全县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及农业信息化建设规划、项目计划和有关政策、规定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负责农业行业统计数据和材料的收集、汇总、分析、上报和项目申报工作;组织开展农林畜水产品市场预警、预测并组织发布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负责农林畜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负责全国农村观察点调查工作;搞好市场信息调查研究工作”。二是开通手机短信服务。以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资经营户、家庭农场主等为主要服务对象,开展病虫情报及防治方法等免费手机短信服务。“以前种水稻、玉米什么时候杀什么虫,施什么肥都是跑到农技站去问,现在,只要看看自己的手机短信,不出家门就晓得了”,农民们谈及农业技术短信群发带来的好处就赞不绝口。三是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各专业队伍以办培训班、开现场会,印发技术明白卡等形式,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宣传培训。并从植保、土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科等专业科室选派了30名农业科技员,组建了农业技术专家小组,利用技术优势,充分开展各种进村入户对农民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利用农村赶集天进行科技宣传等形式的帮扶活动,手把手教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四是开播《小康之路》、《田野》等电视专栏宣传农业农村工作和病虫害防治工作。2010年,与县电视台合作开设了《小康之路》栏目,与市电视台合作开设了〈田野〉栏目,宣传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五是印发各类强农惠农和生产技术指导宣传资料,定期通过农业服务中心发放给农户,确保农户增收致富奔小康。六是每周到市场调查农产品价格和收集农情信息,将农产品价格和农情信息反馈农户,指导农户根据市场供求选择生产,从而降低了农户的生产风险。

  二、我县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信息化工作还处于初级水平,离现代农业信息化的需求、农户的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1、信息网络体系未建立。由于没有专门的工作经费,未建立全县信息网络体系。

  2、体系建设不完善。目前,县农业部门的信息化工作具体由市场信息科、农产品加工科、蔬菜办、农经站、水产站等五个科室负责抓,市场信息科(挂靠专家办)实行一套人员,两块牌子,没有正式的人员编制。基层的农业信息工作也处于原始的电话、纸质文字形式传递情形。农业信息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门培训,采集信息的及时性、针对性、权威性、科学性不高。政策性、技术性信息多,产前预测、产后销售性信息少,不能真正满足广大农户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3、专职信息工作人员缺乏。农业信息化工程是涉及计算机、农业技术、市场预测、信息分析等领域的系统工程,要求信息工作人员具备相当的综合业务水平。目前我县的农业信息化工作人员大都是兼职且未经过正规的计算机方面的学历教育,乡镇一级是驻乡农技干部,村级是村干部,大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业务水平远远不能达到信息化工作的要求。

  4、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农业信息化的支持力度远小于工业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近几年我县县级财政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专项投入几乎是空白,县农业部门在财力十分匮乏的情况下挤出资金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显得捉襟见肘,难以取得很好效果。

  三、我县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要充分整合利用已有资源,实现与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等的对接,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开发利用,切实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2、要加强部门配合。各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形成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发展和改革部门要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投资立项,财政部门要整合安排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信息化部门要加快拟定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政策,科技部门要加快农业信息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水利、气象等部门要协助整合涉农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农业部门要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职能,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夯实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基础,为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3、 要加大资金投入。要加大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和市场监管信息服务、农业电子政务建设等公益性领域,同时优化农业资金投入结构,增加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经费。要创新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IT企业、农业企业等社会力量投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建立一种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信息化条件和科研院所、中介组织、运营商、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的社会力量,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实施、各种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4、 要强化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引进、培养的长效机制,着重培养适应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在农业信息工作部门选拔培养农业信息专干,从科研教学、管理部门和农业企业的专家、教授中选拔组建农业信息分析和农业信息服务专家团队,从生产者、经营者中广泛选拔培养农业信息员。要结合学习型机关建设、新型农民培训、农产品经纪人培训、阳光工程等,通过举办专题研讨会、培训班等方式,有计划地开展业务培训,建设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农业农村信息工作队伍,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5、要加大宣传发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标语等形式加大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加强舆论引导,深化全社会对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重要性的认识,努力争取社会力量投入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注重培养广大农民关注信息、使用信息的意识与能力,学会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农业产销难题,使广大农民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得到实惠。

                                                              二0一四年三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