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粮食创新高 喜获八连增 > 粮食大省、市(县)和产量大户专题报道

粮食成为涡阳最靓的“名片”——访安徽省涡阳县委副书记、县长戴力

日期: 2011-11-26 09:51 作者: 杨丹丹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安徽涡阳,是中国典型的农业大县。作为安徽省第一个小麦亩产千斤县,涡阳县粮食产量八年来不断提高。2003年以来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9、2010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今年,粮食再获丰收:362.7万亩粮食作物上收获粮食总量137.2万吨。为何这块热土一再成为皖北粮仓的“耀眼明珠”?记者日前赶赴涡阳采访了该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戴力。

  “我们涡阳有着老子故里、生态绿城、能源新城等诸多名片,但如今粮食正成为一张愈来愈靓的新名片。”戴力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说,这些年来涡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把粮食生产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充分发挥产粮大县优势,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行领导分包责任制,县领导班子成员分包到乡镇,乡镇干部分包到村、点。县政府专门建立督查组织,对小麦高产攻关和秋季粮食生产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督查,把小麦高产攻关实绩列入年终综合考评予以奖惩。

  涡阳县不断围绕惠农政策落实,强化生产投入。县财政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从2006年的65万元到2010年的2000多万元,增长了30倍。特别是近两年围绕小麦亩产千斤县创建及巩固,县财政年均投入近1200多万元,重点用于核心示范区提高播种质量、病虫害统防统治补贴、“两肥”追施补贴以及极端灾害性天气避灾应急等。

  用科技引领农业快跑,从源头体制上解放生产力。“通过改革使得农业科技真正做到进村入户,激活了农业发展的源动力。”戴力告诉记者,2008年,涡阳县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改革,将原乡镇农技、农机、畜牧、水利等站合并设立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成为县农委的派出机构,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的公益职能,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全县建起24个农业综合服务站,人员编制205人。目前,全县形成了以县农技推广中心、县农机事业发展中心及24个农业综合服务站为核心的农技推广体系。农技推广中心与农业综合服务站承担起全县的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

  “未来的农业发展要在规模化上做大文章。涡阳县正在尝试和摸索,不断创新农业服务机制。”戴力说,该县大力推广社会化服务运作,成立“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化经营服务实体,已建立和完善560多家农业专业合作社,支持组建550个农机专业服务队和850个植保专业服务队,在具体生产服务中实行统一筹措资金、统一购买农资、统一技术规范、统一耕种、统一施肥施药。

  在小麦生产上采取“万千百十”思路,即县抓万亩片、镇抓千亩方、村抓百亩点、镇抓十个超高产示范户,核心示范区全部实行品种、配肥、深耕、机械播种、播期、播量“六统一”;在玉米生产上重点实施20万亩玉米振兴计划,其中高产创建示范1万亩,要求每镇玉米振兴计划示范连片1000亩以上,每村建立100亩的连片示范点。2011年,全县150万亩小麦高产攻关示范区和20万亩玉米振兴计划示范区平均单产分别达到514公斤和505公斤,较全县小麦和玉米平均单产增加2.7%和13.5%,为辐射带动全县粮食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头抓紧生产,一头抓牢市场。涡阳县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不断强化市场杠杆的调动作用,以此带动农民增收。“今年针对国家最低粮食收购预案不能启动的实际,我们利用粮食与农业部门合并的机构改革优势,创新粮食购销机制,协调金融部门和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开展贸易粮收购,解决了农民卖粮难和企业粮源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粮食商品率。”戴力说,政府部门协调粮食储备库和县内外面粉加工、种子生产企业,与农民建立优质小麦产销对接关系,保证高于市场价5%以上的价格收购。今年,涡阳县小麦生产订单达到140多万亩,仅此一项为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