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两会农业聚焦 > 2010年 > 2010年

乡村游:扩内需、促增收的一支轻骑兵

日期: 2010-03-15 15:48 作者: 王腾飞 王瑜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近年来,乡村游在全国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乡村游作为朝阳产业的诸多优势也日渐显现,成为拉动内需、促民增收的一支轻骑兵。乡村游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了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

  乡村游前景广阔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旅游业商会会长王平说,农民发展农家乐,不需要太多的创业成本,也没有太大的风险,是农民就业致富非常好的途径。“乡村游是农村发展低碳经济最有天地的空间。青山绿水很多都在农村,农民身边守着最有潜力的富矿。”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成贵看来,不能单纯从经济实用主义的角度去看待乡村游。“它也是城乡一体化很重要的一个纽带,能促进资源要素、信息在城乡之间流动,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低碳产业。”李成贵说,乡村旅游是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它让我们对农业农村资源的功能价值有了重新认识,“农业不仅能满足胃的需要,还能满足眼的需要、肺的需要、心的需要。”许多代表委员都表示,乡村游的前景非常广阔,因为每个人都有回归自然的心态和情结。农村旅游对拉动国内消费、促进农民增收有很大的贡献。

  红火背后有隐忧

  “乡村游现在还处于大规模、低水平扩张的阶段,由于缺乏有序规划和大规模投资,乡村旅游大多处于小而散的状态。”李成贵委员指出,“农家乐”大多由农民自发经营,缺少建设项目的大量资金,从而造成产品单一,深层次开发不够。相邻的村点、行业之间协作性不强,难以形成功能互补和群体优势,无法实现规模效益。

  “乡村游应注重开发参与性较强的民俗旅游活动。”全国政协委员何星亮认为,民俗文化作人文旅游资源,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参与。应该让旅游者参与当地民族舞蹈、节庆、竞技等娱乐活动,使旅游者真正置身于民俗文化氛围中。

  “乡村旅游各个地区千万不能雷同,乡镇在建设规划中应注意保留农村特色,打造自己特色和文化是最大的财富。”王平委员说,有的地方发展乡村游建豪华酒店,追求现代化的设施建设,这是一种误区。

  资源待优化整合

  “乡村旅游并不是在农村开个小饭店,办个‘农家乐’那么简单,而是集餐饮、住宿、生态旅游、农副产品销售于一体的新兴产业。”让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凤台县真菌协会会长鲁中祝有此感慨的,是去年由4个旅游专业大学生在凤台县李冲回族乡开办的“天然居休闲园”。“他们将当地的田园风光、地理文化、人文风貌结合起来,还把食用菌、樱桃、桃子、西瓜等农副产品变成了旅游产品。”鲁中祝说,大学生创办生态休闲园后,最重要的是把当地的文化做起来了,有效推动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

  “但是,大学生的资金确实很有限,连车都买不起,后来在共青团的扶持下才拿到政府的5万元贴息贷款买了一辆7人座的面包车,更不用说修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了。”为此,鲁中祝代表建议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投入,特别是基础设施和人才培训。李成贵委员也建议,政府应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并对农民在融资、税收与保险等方面给予便利和优惠,鼓励社会资金进入乡村旅游。同时,完善行业认证和规范卫生、安全考核标准,加强规划引导,培养农民的服务意识和能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予以优先发展和重点支持。”李成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