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两会农业聚焦 > 2010年 > 2010年

“年年提,年年都能见到效果”——记一位人大代表的八份“社保”建议

日期: 2010-03-12 09:25 作者: 王瑜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农村敬老院建设,主要停留在‘建’上,对今后的走向、发展考虑不是很全面,亟须谋划发展之路,统筹考虑建设、管理、发展。”今年,湖南省常德市阳光孤儿院院长杨绍军代表的建议,仍然锁定在“农村孤寡老人”这个弱势群体身上。对他而言,这已经是连续第八份关于农村农民的“社保”建议了。他告诉记者,之所以如此锲而不舍,主要是“年年提,年年都能见到效果”。

  在中国,农民占了大多数,所以“8年来我一直都是根据这些问题提的建议,而且是根据落实情况提的新建议。”杨绍军自豪地说。

  2003年,他的建议是每个乡建一个敬老院,解决孤寡老人的生活问题。接着,他提出应提高敬老院里孤寡老人生活标准,现在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每个孤寡老人每月的生活费从40多元升到了200多元。

  之后,他又提了解决农村敬老院工作人员工资问题的建议,不能让工作人员工资挤占孤寡老人为数不多的生活费,这个问题也很快得到了解决。

  目前,杨绍军关注的,一是农村敬老院的发展问题,二是分散居住的农村孤寡老人养老问题。“现在集中供养的只占两成,没进敬老院的孤寡老人仍占大多数,集中供养的每个月200多元,分散供养的每个月不到100元,这样就在事实上形成一种不公平:都是孤寡老人,为什么差这么多?希望政府一视同仁,提高分散供养老人的标准。”

  8年来,同样让杨绍军放不下心的,还有农村低保问题。2003年,他提出要解决农村“应保没尽保”、‘标准比较低’的问题,国家当年就加大了投入。“光有投入还不行,2004年我又建议出台相关保障条例,3月份提的,5月份温总理就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这个问题。”回忆起来,杨绍军一脸满足,因为很多政策“好得出乎意料”。

  2004年,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提出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按道理说,60岁就应该退休了,可是我想国家财力有限,再说60岁的农村老人基本上还能干活,就把享受养老保障的年限提到了65岁,可是现在农村老人跟城里人一样,60岁就可以领退休金了。”

  对今年的建议,杨绍军坚信“政府会落实”。“现在党和国家都很重视民生,对农村里的孤寡老人,如果把标准提高一点,国家投入不多,也能带来一系列积极反应,带动农村计划生育等工作的展开。”杨绍军说,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他仍然打算“一有空就去敬老院、孤儿院去,看看问题解决得怎么样,有什么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