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两会农业聚焦 > 2010年 > 2010年

“把庄稼地建成企业第一生产车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农业标准化

日期: 2010-03-12 09:22 作者: 赵广飞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每年的全国“两会”上,农业标准化都会成为代表和委员们重点关注的话题,而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问题,又每每成为其中的焦点话题。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围绕餐桌安全、农产品市场监管、促农增收等话题,代表和委员们热烈讨论,建言献策。

  “问题豇豆”引出品牌话题

  近期,海南“问题豇豆”的现身,再度引发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

  “海南豇豆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农业小生产和现代大市场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高丽朴十分关心老百姓的“菜篮子”。她说,要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应该把推动农产品品牌化作为主要抓手。“如果由企业统一指导,统一生产,也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从而保证质量安全。”高丽朴说。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副主任王玉佩认为,品牌农业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产品的可追溯问题,即使出现不合格农产品,也能够比较容易地区分开来,不致出现多宝鱼之类的事件,一条鱼出现问题,导致全国水产养殖业损失上百亿元。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绿色中原现代农业集团董事长宋丰强对质量安全问题特别关注。他说,2001年以来,农业部先后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优质农产品在农产品生产总量中所占比例还是较小。他认为,要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群众吃上放心食品,就要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质量安全引出市场监管话题

  全国政协常委、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认为,农产品的产业特性决定了监管的困难,需要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监管要落实到食品链的每一个环节。他以奥运期间可追溯的标准化制度为例,“任何一个水果蔬菜都可以知道它是怎么来的,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以这样的精神对待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有几年工夫,老百姓对食品安全就放心多了”。他说,海南问题豇豆出现后,发现主产区监管是最大的漏洞,“现在没有很好的产地批发市场。如果在农产品产地建立批发市场,进行质量检测和质量评估,然后再运出去,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能性就小了。”他问道:“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上出手就是几个亿,为什么不能多花几百万把食品药品安全队伍建设抓好?”

  3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国家农业标准化与监测中心主任程静年年都要在大会上提食品安全方面的议案,今年她提出了关于促进《食品安全法》全面落实的议案。她说,《食品安全法》实施后,食品安全监管任务大大增加。据测算,安徽省质监部门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量是以前的4倍多。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全省质监系统仅有食品监管行政编制23名,没有增加1个人员编制。她提出,国家要统筹研究全国食品监管机构设置和编制配置问题,尽快出台相关意见和方案,并迅速组织实施。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雨润集团董事局主席祝义材认为,最大限度地杜绝食品安全问题,需要采取监管、自律两手抓且两手都要硬的做法。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与奖惩机制;另一方面要大力培养企业的道德良知与自律精神。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农民增收引出标准化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信阳市长郭瑞民非常关注农民增收这一话题。郭瑞民说,近年来,传统农区农民收入增幅一直滞后于经济增长,增收的主渠道逐渐远离农业本身,农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他建议,要在农业发展中植入工业理念,在农业生产中植入“车间”理念,就是用工业车间的理念组织农业生产,把农民的庄稼地建成工业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把农业生产基地建成工业化“工厂”,引导农民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产业化经营,在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中促进农民增收。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砀山县白蜡园村党支部书记刘瑞莲说,现在农民的致富热情高涨,很多人都有了技术,但还面临着增收难的问题。砀山梨又大又甜,可大多数都卖不上好价钱,因为品牌不够响,标准化生产推广难。怎样增加农民收入、如何搞好现代农业、如何培养新型农民,是现在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希望政府能帮助农民,给农民提供信息,引导他们搞好标准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