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两会农业聚焦 > 2008年

节能减排:需从认识到实践真正转变

日期: 2008-03-10 16:26 作者: 原松华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字体: 打印本页

  “河南将狠抓节能减排,今后三年每年确保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1%,把历史欠账补回来,以实现国家‘十一五’期间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2008年春节刚过,河南省发改委主任林景顺在该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将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今年要将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5.5%和6.2%。

  过去,地方政府只把GDP当作发展“硬指标”对待。2007年,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对领导干部实行严格问责制,对基层领导产生了极大的触动。今年各省市召开两会期间,节能减排已经作为“硬指标”来对待,标志着节能减排从认识到实践已发生重要转变。

  节能减排取得阶段性进展

  “应该说2007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所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徐华清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采访时表示,“总体判断,2007年污染物减排、能源消耗都有可能实现当年的目标。

  实现这个目标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是中国政府对节能工作的重视,已将这项工作摆在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位置,提出节约与开发并重、节能优先的重大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2007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系统完整地表述了“十一五”期间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途径、措施。

  “最核心的是提出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这一办法的出台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徐华清说。另外,2007年,中国政府还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国家在年初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3亿元和中央财政预算安排50亿元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又增加185亿元,共298亿元用于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节能环保能力建设,并从财政、价格、税收等方面完善节能减排相关政策,进一步发挥媒体宣传,公益广告等作用。

  2006年新增的1156万吨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在2007年陆续发挥了效果;2007年新增脱硫机组的建设状况良好、老机组脱硫改造工作比较顺利、上大压小、节能发电调度等工作进展顺利,包括对2.8万家违法排污企业的环保专项整治行动,使重点排污单位废水达标率得到提升;1700多家重点企业采取深度治理措施,减少了污染排放;淘汰造纸、酿造、皂素等落后产能取得进展,使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工程稳步推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市场形式动态分析”课题组分析,对耗能高、污染大设备的更新改造是高耗能行业结构调整和提高节能减排成效的重要基础,目前高耗能、污染大设备的更新改造正在进行过程中,这也意味着节能减排的效果将在未来2-3年内会更加显著。

  2007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27%,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近年来首次出现双降,比上年分别下降4.66%和3.14%。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对此表示,两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首次双双下降,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拐点”,意味着中国环境保护由“被动应对”进入了“主动防治”新阶段。

  为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2007年,中国银监会配之以“绿色信贷”机制,明确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加大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项目和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

  根据银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12家重污染企业因为上了国家环保总局递交给银监会和人民银行的黑名单,已经被各家银行追缴、停止或拒绝贷款。2007年,五家大型银行共发放支持节能减排重点项目贷款1063.34亿元,支持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贷款38.78亿元,节能减排技改贷款209.41亿元,收回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的企业贷款39.34亿元。

  “绿色信贷是真正意义上的机制调整。”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此表示,“过去出了不少政策,但总是落不到实处,根源在于没有财务意义。你不让他痛,他才懒得理你。但是,这只是一个机制的开始,距离节能减排落到实处还有距离。”

  任务仍艰巨而紧迫

  我国国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2007年,节能减排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是在余下的三年时间里,要完成既定目标平均每年单位GDP能耗必须降低4.4%以上。日本用了30年的时间,使单位GDP能耗下降37%,而我国则要用五年时间下降20%,应该说任务艰巨而紧迫。

  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地提出了单位GDP能源排耗指标,因此每个省市的“十一五”规划都制定了量化的指标,比如上海、江苏单位GDP能源排耗指标在20%左右,北京、天津、浙江省提出15%的指标;而对于主要污染物排放而言,由于中央建议中没有提出量化的指标,结果在地方的“十一五”规划中有相当一部分省份没有具体的减排目标,例如北京、内蒙古、上海、浙江、安徽、江西、广西、海南等省市都没有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

  “同样对这两个指标各地方认识是不一致的,由于有20%的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排耗指标,各省市都比较重视。”徐华清说,“没有10%的排污量化指标,给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增加了难度。”

  从产业结构的层面看,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不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根据2005年的数据测算,工业的单位产值能耗是2.055吨标准煤/万元,第三产业的单位产值能耗是0.4178吨标准煤/万元。如果把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42%降低为41%,把第三产业的比重从39.9%提升为40.9%,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从1.2198吨标准煤/万元下降为1.2034吨标准煤/万元,节能量为1.34%,即1.34个百分点。

  从技术节能的角度看,我国从1986年开始推广节能技术1000多项,实际推广利用手段很有限,企业没有意愿使有节能产品,造成每年发布节能技术产品,却始终效果不大。

  根据中国银监会研究局所作的调查显示,2007年以来,由于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扩大了对基础行业产品的需求,使部分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经济收益明显改善。2007年1-5月份,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钢铁、化工、建材、石油加工、电力、有色金属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利润3002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1.2倍,显著超过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期42.1%的平均增速。

  受利润高增长的驱动,企业投资扩张的动力强劲,大多数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投资增长速度都在2006年底的基础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弹,特别是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行业。

  与此同时,由于资源、能源及环境等要素价格体系的不完善,部分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推动出口不断增加。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07年1-9月份,钢材、成品油出口量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73.3%、67.3%。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企业出口激增,不仅加大了国际收支失衡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且以廉价消耗国内稀缺资源、严重破坏环境为代价。

  “人类已经陷入了一种怪圈,每人消耗越来越多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同时要花更多的能源来处理二氧化碳,地球进入了非常快的恶性循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热能工程教授倪维斗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度电向大气排放0.9-1.0公斤的二氧化碳,1个1.5匹的空调一小时大约用一度电,空调使用五小时就会向地球排放4.5公斤二氧化碳。目前大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已由原来的280ppm增加到380ppm。如果其浓度达到500ppm,地球将发生不可逆转的灾难,比如海平面升高、暴风雪成灾等等。目前地球二氧化碳压力巨大,已经向人们拉响了警报,并且时间不等人。”

  在倪维斗院士看来,人类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怎样来生活,怎样来消费,比较符合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必须要算一算总账。地球本身资源是有限的,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制约,最关键的是要遏制全世界对能源消耗的胃口。

  “如果我国按目前的惯性,能源的消费胃口越来越大,对子孙后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倪维斗院士说,“这值得深入思考。”

  需培养全社会的节能意识

  “节能降耗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产品结构实现节能,这是结构节能。”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沈利生教授表示,“二是通过技术进步、技术改造,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达到节能,这是技术节能。”沈利生说。

  如何调整行业结构,才能既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又减少能源消费?在我国消费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占14.8%、26.4%、58.8%。大多数消费由第三产业提供。资本形成主要由第二产业提供,其比重达91.9%,建筑业就占了59.86%。

  由此可以想到,如果改变最终产品结构,例如降低投资的比重,就意味着减少第二产业的最终产品,结果就是减少第二产业的总产出,能源消耗跟着减少;与此同时,第二产业的增加值跟着减少,即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可以体现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耗的影响。

  “还可以从外部经济因素方面即对外贸易来考虑降低能耗。”沈利生说。

  从贸易角度看,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具体表现在相互之间的贸易发展十分迅速,对外贸易在我国的经济中已经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而且还在继续扩大。由于外贸商品本身包含有能源消耗,如果有针对性地调整外贸商品的结构,也可以有助于实现节能降耗目标。

  如果降低出口产品中高耗能产品的比例,增加低耗能产品的比例,可降低国内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例如国际学者Machado研究巴西的国际贸易对其能源消耗和CO2排放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995年巴西出口的非能源产品中的能源和碳含量要明显大于进口中的含量,巴西每单位产值出口商品平均要比进口商品多消耗40%的能源和56%的碳。

  由于进口产品是在国外生产,不消耗国内能源。多进口高耗能产品就可以节省国内的能源消耗。在保持进口产品总价值量不变的前提下,增加高耗能产品在进口产品中的比例,减少低耗能产品在进口产品中的比例,将有助于整体国民经济的节能降耗。

  2007年,中国政府已经调整了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或取消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出口退税,乃至加征出口关税。2008年1月1日起,取消对铜和煤炭的进口关税。

  从技术层面看节能,欧盟的排污许可证核发制度让徐华清颇受启发。他说,“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也需要改变,欧盟是依据可获得的最佳技术核发排污许可证。”比如国内有6000家水泥企业,有规模大、技术先进的企业,有规模小、技术落后的企业,确定一个企业排放多少污染物,将可获得最佳技术作为企业排放污染物的基本判断依据,一方面可促进技术推广,另一方面可保护环境,可谓一举两得,欧盟排污许可证核发制度值得国内环保部门借鉴。”

  据了解,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于近日宣布实施了“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和首批政府强制采购的节能产品范围,标志着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正式开始实施。

  从全社会的角度看,每个家庭每天节约一度电,就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例如在照明方面,钨丝灯只把10%的电能转化为光,90%都会变成热能,而节能灯可节省75%的电力,并且比普通灯泡耐用。如果把现有的白炽灯泡全部更换成节能灯,全国一年可节电600多亿度。

  上海市算过一笔账,如果夏天把空调温度调高1度,全市480万户家庭每天可减少24万千瓦左右的用电负荷;如果每天将白天不用的电器插头全部拔掉,全市可再减少7.5万千瓦左右的用电负荷。

  为实现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中国政府宣布,在2010年前,中央财政将提供大量补贴,用于推广1.5亿只高效节能照明灯具。从今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

  沈利生表示,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得出,万元产值能耗下降20个百分点包括三部分:产业结构调整的能耗下降为9-10个百分点,技术进步的能耗下降6个百分点左右,行业内产品结构调整的能耗下降4个百分点左右。

  从认识到实践的转变来看,节能减排不是路边的试验田,政府、企业、全社会必须抛弃试验田旁看客的心态,才能打好这场攻坚战、持久战。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