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出最新最美的画图———江苏省宿迁市力推“三化”化“三农”纪闻
10年前,由四个国家级贫困县组成的江苏宿迁市,工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几乎是一张白纸。10年后,不仅城市先后当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二百强”和“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荣获“浙商最佳投资城市最具人气奖”,农村也在以工业化“化”农业、城市化“化”农村、市场化“化”农民的“三化”中,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崭新面貌。
一位离任的省委老领导,有感于“三化”带来的良好发展势头,感慨地说:“宿迁,已经不再成为‘贫穷’的代名词;宿迁,正进入充满希望的发展佳境!”
以工业化“化”农业“化”出农业新天地
全国人大代表、市委书记张新实认为,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休戚相关。要全面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在农业之外找出路。要坚持以工业化“化”农业,全面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移植工业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把田间地头作为“第一车间”,把加工企业作为“第二车间”,提高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要变农副产品为加工企业原料,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变农副产品为消费商品,促进农业增值增效;要变传统农副产品为名优新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市长缪瑞林介绍说,宿迁是江苏的农业大市,在全省“三农”比例最高、比重最大,而且由于工业化刚刚起步,城市化刚刚破题,经济基础薄弱,新农村建设缺乏有力的财政支撑、工业反哺和城市拉动。“针对这种特殊的市情,我们立足于工农、城乡之间的互动协调发展,明确了宿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就是紧紧围绕‘三化’化‘三农’,扎扎实实地抓好几件能够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事情,推动新农村建设迈出扎实步伐。”
从这些明确的认识和指导思想出发,宿迁各地十分重视加快工业化发展,推进农业工业化。他们注重抓龙头企业建设,该市木材加工业通过招商引资、外引内培,在短短几年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木材加工企业达到2000多家,年总产值近90亿元,已经超过酿酒、服装,成为宿迁的第一大工业支柱产业。去年全市引进各类农业项目330个,总投资达16.2亿元,其中新引进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52家。
与此同时,抓好规模基地建设。目前宿迁全市共拥有粮油、蔬菜、果品、畜牧、水产等农产品规模基地726万亩。到2010年,全市优势农产品基地产量占农产品总量的比重要提高到80%以上。全市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总数达到300多个。
以城市化“化”农村“化”出农村新画图
“农村和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统一体,不可分割,不能偏废。当前,我们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必须坚持以城市化‘化’农村,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各类资源在集约化整合中实现高效利用,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市委书记张新实观点鲜明。
宿迁市委领导班子里有个很特别的分工:市长缪瑞林,抓政府全面工作又分管农村。他深有感触地说:“建设新农村,实质就是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文明成果对农村辐射、带动的过程,重点是把城市相对先进的建设管理理念、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优质的社会事业资源向农村延伸。”
如何延伸?缪瑞林认为,一是要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水平,二是要增强农村基础设施承载功能,三是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四是要提高农村社会事业供给能力。近年来,无论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加速农村经济发展,还是在推进城乡社会事业改革,着力解决广大农民子女上学难、农民群众看病难等突出问题,创造城乡平等的发展机会等方面,宿迁都作出了全国领先和引人注目的探索和成绩。
以市场化“化”农民“化”出农民新作为
2006年12月22日上午,在一次小型座谈会上,记者向省委书记李源潮作了题为《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推进江苏农民职业化》的汇报,谈了江苏农村正在推行的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与现代农民职业化的关系和有关建议,引起李书记的浓厚兴趣,他对现代农民职业化问题,作了很深入的探询和评说。
宿迁市,这个曾经以农业的弱、农村的穷、农民的“懒”著称的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在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上,先后组织实施了“两后双百”、“四全”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创造了引人注目的经验和成效。
全国人大代表、市委书记张新实说,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只有让广大农民走出田头,走向市场,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经营实体,才能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和商品意识,进一步提升致富创业能力。因此,要坚持市场化“化”农民,不断增强农民致富创业能力,紧盯市场实际需求,组织农民大步走向市场;紧贴市场更新观念,加快培育新型农民;紧贴市场取向深化改革,促进农民转化就业。
谈到以职业教育提高农民,以市场化“化”农民,市长缪瑞林随口就报出一组数据:去年,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7.2万人,在外务工人员总数达到103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87.2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中来自务工收入2289元,占54%。缪瑞林说,如果说教育和培训是为了提高农民个体素质和技能,那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则是培育和强化整个农民群体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宿迁主要是通过考核认证,落实扶持政策,目前全市各类合作社、协会、农民合作组织总数已达773个。宿豫区天太特种蔬菜合作社,由于制度健全,运作规范,触角延伸到了邻近的徐州市的部分乡村,入社农户达1.34万户,基地面积达1.2万亩,还投入2000万元兴办了苏北地区最大的蔬菜加工厂,社员平均收入高达5300多元,去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江苏省唯一一家“国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积极探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新型的农村社会治理架构,通过经济上的自立,增强农民政治上的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真正把农民组织起来,成为建设新农村的核心力量。”缪瑞林最后意味深长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