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两会农业聚焦 > 2006年

在新实践中谋求新作为———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省长王金山

日期: 2006-03-09 14:20 作者: 夏树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安徽人民,在农村改革中的多种探索,为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安徽能否继续作出新的大胆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农业大省准备如何率先破题?记者专访了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省长王金山。

  王金山代表说,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对我们这样的农业大省来讲,不言而喻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作为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有着优良传统的省份,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在新的实践中有更大作为。

  破题之前,先要解题。王金山代表说,社会主义新农村究竟“新”在何处?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已作了全面反映。说得形象点,这个新农村,我想首先应该是“小康村”,就是农民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生活比较富裕;其次是“文明村”,就是有良好的村容村貌、科学文明的社会风尚;第三是“生态村”,就是合理使用有限的土地和水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第四是“和谐村”,就是家庭和睦、民风纯正、社区安宁。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镇、创造新生活、建立新机制。这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意所在。

  王金山代表说,对我们来讲,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综合概念、系统工程。推进这项工作,既不能像猫抓刺猬那样,无从下手,也不能像螃蟹吃豆腐,吃得不多、抓得很乱,必须在深刻理解内涵的基础上,尊重规律,立足现实,科学规划,积极推进。就我省实际看,当前必须从最核心的环节抓起、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最有条件的地方起步。具体讲,突出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是着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任务是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方面,我们把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中心环节来抓,重点是抓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突出优势特色农业,特别是推进畜牧水产业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面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今年,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农的粮食直补、粮食生产大县奖励、农村建设等各类资金达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5%。

  二是着力开展村镇整治。首要的是做好全省乡村规划。我们计划年内完成所有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在内容上突出城乡统筹,使农村基础设施布局逐步与城市对接,城市公共服务逐步向农村延伸。

  目前已启动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镇抓起,争取用三到五年时间,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镇。

  三是着力提高农民素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是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方面,通过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另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今年省财政将拿出2500万元作为专项培训的启动资金。

  四是着力发展公共事业。去年,我省财政用于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同比增长12.6%,高于全部社会事业投入增幅3.4个百分点,但量上仍不到全省40%,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重点解决好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农民看书、看戏、看电影难等“三难”问题。

  五是着力推进综合改革,通过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逐步建立农村基层管理新体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和“三农”社会化服务新体系,充分释放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活力。

  王金山代表说,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我们主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名特优农产品,提升畜牧水产等种养业收入;二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要以县域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三是调整产品结构,瞄准市场需求,培育整合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产品进超市工程,重点把“长三角”作为农产品的主销市场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平台;四是调整就业结构,通过开展农民职业技术培训,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水平,增强农民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王金山代表最后表示,勤劳智慧的安徽人民,正在用巨大的发展变化,展示出百倍的自信和良好的形象,安徽的崛起正当其时,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