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两会农业聚焦 > 2006年

大城市带大农村协调发展———访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委书记汪洋

日期: 2006-03-09 14:21 作者: 邓力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时代特征。重庆作为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的特殊直辖市,建设新农村必须实施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切实推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在京出席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汪洋,就如何推动重庆新农村建设,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去年底刚到重庆工作的汪洋,已先后深入三峡库区、渝东南山区等地调研,深切感受到重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汪洋说,在看到这些年重庆“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农村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同时,也要正视农业农村在发展过程中诸多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消除,农村基础建设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差,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不高,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城乡发展差距继续拉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汪洋认为,深入实施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举措,是保持重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撑,也是构建和谐重庆的必然要求。重庆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努力在大城市带大农村上取得突破,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着重把握好四个方面。

  其一,大力提升城镇化水平,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努力实现以城带乡。城市辐射带动农村,是一个以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为节点,层层辐射、梯级传动的过程。推动大城市带大农村,必须构建层级分明、布局合理、有利于城乡一体、区域融合的城镇体系,同时高度重视城镇二、三产业特别是城市工业的发展。

  其二,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和融合度,努力实现以工哺农。大城市带大农村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农村的承接吸收能力不强,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就难以有效发挥。推进农业产业化,对增强农村承接吸收能力至为关键。重庆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培育和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密切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带动农村经济整体发展。

  其三,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重庆是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要把劳务产业作为全市第一资源型产业来抓,要努力做到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比别人深,输出劳动力的机制比别人活,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比别人好,农民工的技能比别人优,从事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干部比别人强,努力在输出劳动力上占得先机。同时要积极引导那些务工致富的打工者回乡创业,通过输出劳动力带回生产力,变“民工潮”为“创业潮”。

  其四,统筹推进城乡改革,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大城市带大农村,必须以改革的措施和办法来推进,用完善的体制和机制作保障。在城乡关系中,农村是薄弱环节。必须着眼于支持农业、帮扶农民,逐步消除不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尤其要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对农民的利益补偿问题,加快建立对农民的利益补偿机制,真正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