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两会农业聚焦 > 2005年

贵州省全国人大代表深情话“三农”

日期: 2005-03-17 11:01 作者: 张兴 万群 赵拴 来源:新华网贵州频道 【字体: 打印本页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局长张建华说:“我为农民兄弟感到高兴,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用了一百一十多行讲‘三农’,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程度和亲民、爱民、为民的情愫。我还为农民兄弟感到高兴,今年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政策更好、力度更大、措施更有力。中央确定明年全部免征农业税,提前两年结束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大规模增加农业投入,农民将得到更多实惠。还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方位促进农民增收。我更为农民兄弟感到高兴的是,国家强调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出解决‘三农’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作为企业,怎样把工业反哺农业做到实处?张建华动情地说,贵州全省有50万种烟户,涉及至少150万农民,贵州烟草是我省最大的涉农企业,要把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最实的办法就是加大投入,推广科技,加强服务三项措施并举,把广大农村作为“第一车间”做好做强。今年,我们将把全省烤烟生产扶持费由每亩100元增加到200元,比去年增加2.5亿元,其中一部分将被用来重点抓好烟区的水、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还要全面推广漂浮育苗、托盘育苗和散叶堆集式烤房等新技术。烟叶上门收购试点也将尽快推出。在夯实烟叶生产基础上促进烟农增收。

  铜仁地委书记杨玉学代表以本地区事实为例,说明解决“三农”问题功夫不仅在农业之内,还在农业之外。他认为,从贵州农业实际出发应该依托四条途径解决“三农”问题:用基础的办法解决“三农”问题;用工业的办法来解决农业问题;把区内“三农”问题拿到区外去解决;把农村问题拿到城里去解决。

  杨玉学说,抓粮食和畜牧业是农民的强项,目前畜牧业收入已占铜仁地区多数农民家庭人均收入的一半左右,在农业总产值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围绕农业办工业,特别是办农产品加工业,走农村工业化道路,是解决农产品短腿、转化增值率低、市场竞争力弱的好办法。通过兴办龙头企业,铜仁地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已达40%以上,参与农业化经营的农户占总农户数的一半以上。铜仁地区近年来,把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拿到区外去解决,开始破解区内出售难、加工难和商品率低的难题。区内长年外出务工人员60多万,不仅使务工农民的收入增加,还带来了农村一系列新的变化。用加快城镇化的办法,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文章放在城里来做,铜仁地区城镇化率每年都提高2.5至3个百分点,城镇经济在全区生产总值中已近50%。

  贵州农村基础条件普遍较差,尤其是深山区、石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大的龙头企业有难度。用工业反哺农业,工业带动农业,最现实的措施就是: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用产业化经营的方式,引导农民利用当地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特色畜牧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印江自治县县长李建代表、黎平县坝寨乡党委书记石文琼代表用当地的实践证实自己的观点。李建说,县委、县政府为增加农民收入,前年底发动广大农民家家户户养世界三大名鹅之一的莱茵鹅,今年底商品鹅总量可达70万只。同时,在条件较好的县城引进规模较大的加工企业,收购和消化分散在全县各地的莱茵鹅,把千家万户的家庭养殖和大市场连接起来,提高种养业的商品率,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石文琼代表认为,要通过在广大农村积极推广发展订单农业,使农民的“钱袋子”有一个可靠、长久、快捷的进口,同时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增加农民的市场观念,培养商品意识,逐渐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她说:“农民要走进市场,农村要靠近城市,这是一道必须迈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