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技推广提高耕地质量
来自江苏省射阳县和黑龙江省讷河市农技推广中心的全国人大代表姜德明和谭志娟,都兴奋地对记者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一段话,句句说到他们的心里了。姜德明这次带来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技推广法》的建议”,已由谭志娟等39名代表签名,被大会定为正式议案。围绕着发展农业,二位代表还提出了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和强化耕地质量建设等建议。
姜德明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推进,以及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已势在必行。目前,江苏等省的改革已见成效,但还有些地区的做法欠妥,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亟待稳定和加强。为此,他建议:首先要明确事业性质,强化服务职能。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是国家设在基层的全民事业单位。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主要承担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职能。农技人员应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工作,开展产前(引导农民调整)、产中(指导农民生产)、产后(帮助农民销售)全方位、系列化服务。因此,理顺管理体制,增强服务活力,稳定技术骨干,优化队伍结构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就是用足“绿箱”政策,增加经费投入。世贸组织的“绿箱政策”明确规定,“病虫害控制、农业科技人员和生产操作培训、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检验服务”等农技推广工作,可由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借鉴各国经验,用好“绿箱”政策,是加强农技推广工作的基本前提。国家及各级政府须加大对农业科研尤其是公益性农技推广的投入。公益性农技推广事业经费和人员工资应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增加投入。坚持“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各级政府通过正确引导、政策扶持,鼓励支持经营性农技人员创办农业科技企业、农资经营公司、中介服务组织等经营性实体,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壮大自身实力,逐步形成国家兴办与国家扶持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来自黑土地的谭志娟说,土地是载体,发展农业离不了。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东北平原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是我国农业的宝地,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过去的“黑土地油汪汪,不上粪也打粮”的状况已经成为历史。她列出几组数字:目前黑土层厚度由建国初期平均80厘米,减少到40厘米,土壤板结,耕性不良;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开垦初期平均6.4%,下降到2.3%,导致土壤抗灾和产出能力降低。据多点调查,开垦和耕种50~60年的耕地,全氮量下降33.98%,全钾下降64.14%,土壤缺硼、钼、锌和硫较为普遍。
如何保护好黑龙江这块宝地?谭志娟建议:进一步修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增加基本农田质量建设的内容。开展肥料立法工作,尽快制定一部约束力、操作性较强的“肥料管理法”,依法推进合理施肥、耕地养护。
她说,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耕地土壤养分数据还是20多年前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数据,日本每两年就要搞一次土壤养分调查。我国在养分调查的基础上,应尽快建立起耕地质量监测和预警系统,使耕地管理工作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由于受农民投入能力和传统积造肥方式的制约,近年来有机肥使用量呈下降趋势。国家应当把有机物料还田同种子、农机一样,纳入财政定项补贴,激励广大农民多积多造优质有机肥,大力推行秸秆、根茬还田,不断增加对农田土壤有机物料的投入。国家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强化监测手段,严格控制有害农药、肥料和其它有害物资进入耕地。同时指导农户合理施用肥料、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