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刘学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社会和谐之基
身为一名西部的官员,刘学军代表对于“和谐社会”的主题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是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因为这两点对民众生活水平影响很大。”采访之初,刘学军代表便直言不讳。
“构建和谐社会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产生的一个成果,我认为,和谐社会是个动态的过程,也是阶段性的目标。在科学发展观下涵盖着五项内容,即五个统筹。”面对记者,刘学军代表概括了自己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但是他认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是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的发展,因为如果这两者差距过大,社会就容易不和谐。
那么,在西部怎样才能缩小这两个差距呢?刘学军代表说,城乡问题是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问题,这两年,虽然中央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在西北地区确实也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效果,尤其是去年农民收入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基于目前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农村教育水平低下、人口素质不高等等,加快农村“城市化”的步伐,才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手段。如研究如何更多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小城镇建设、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要以城市“反哺”农村。与此同时,要逐步建立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效机制,培养农村内部的活力。
而面对统筹区域发展的问题则涉及到“公平与效率”,对此,一方面西部人要努力,另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要给西部强有力的支持,宏观调控政策除了过去的转移支付外,更要有与东部同步的一些政策,甚至比东部更宽松的政策。例如,项目门槛可以更低一些,土地政策更活一些,税收政策更优惠一些,这样就会将社会资金主动吸纳到西部来,在一些对国家不具有主导性影响的产业领域,完全可以放给民营资本,只要有政策,拉动起来的社会资本力量会比国家的转移支付对西部的推进更为有力。总之,要想尽一切办法使东西部差距拉得不要过大。
在具体谈到西北重镇宁夏回族自治区省会银川市的发展思路时,刘学军代表透露,这两年银川市用于城市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银川市解放以来的总量还大,仅2003年的投资就相当于从前的5倍,2004年的规模与2003年大体相当,通过两年对于城市的重点建设,银川市的城市框架已基本完成,目前正在开展创“环保”城市、“节能”城市等“五创”活动,试图以此引领城市走近“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此基础上,银川市还做了新的区域性城市战略规划,这个由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和美国泰勒公司合作完成的规划目前正在进行当中,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刘学军代表说,该规划几乎涉及到城市的各个领域。在整体规划中,银川市将可以辐射陕甘宁比邻地区1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影响人口1000万,完全符合近年来各界均认可的“西部发展必须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路子”。规划认为,今后银川市的发展将以产业为重心,发展方向是建立银东能源重化工基地,依据银川东部地区丰富的能源,形成完整的能源化工产业链,能达到100亿的GDP,目前该项目已被自治区列为“一号工程”。
刘学军代表最后指出,必须认识到“工业化”是基础,“城市化”是结果,只有有了“工业化”的长足发展,“城市化”的发展顺理成章,第三产业的繁荣才将是必然。